约7600字。苦难哲学
慈溪实验中学 王 元
一、导语
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中国的文化人似乎历来都提倡安贫乐道,仿佛这贫困的生活中有无穷的乐趣。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林和靖隐居孤山中,这些清贫的隐士历来是人们称道的典范。但现实中的贫困却往往让人丧失尊严。
如果说孔子只是提倡一下“安贫乐道”,那么孟子就更进一步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000多年来,这番话温暖了无数在痛苦的深渊中挣扎的心灵。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很多时候,苦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实遭遇,而是成为了一种观念、一种哲学甚至一种文化。
(从《论语》导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由点及面,将苦难上升为苦难哲学,引导学生对苦难进行文化思考。)
二、思路拓展
每个人都会经历苦难,不同的只是苦难的具体内容以及轻重大小。苦难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为国家民族的,也有纯粹是个人的。人总是习惯于趋利避害,但面对苦难,我们有时避无可避,这不回避的背后则有着许许多多的原因,比如林则徐的原因就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而史铁生则是在逃避之后借助地坛逐渐领悟苦难的意义。
中国的文化历来强调苦难的价值,“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唯有经历了苦难才能获得成功,但如果没有成功呢?面对失败的结果,苦难还有没有意义呢?生活中的许多苦难,亲人的离去,身体的受伤,朋友的背叛,考试的失利,家庭的贫困等,我们是不是真的愿意承受这些苦难呢?这些苦难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另外苦难有没有限度呢?主动和被动承受苦难有什么区别?中国的庄子、古希腊的第欧根尼、荷兰的大哲学家斯宾诺莎都主动追求清贫的生活,将物质欲望降到最低,你对此怎么看呢?面对他人的苦难,我们应该如何来做?是简单的直接帮助吗?
为什么中华文明特别强调苦难哲学?这种苦难哲学的氛围对中国人有什么样的影响?西方文明中,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对苦难有怎样的认识(关注犬儒派)?基督教对苦难又是怎么看的呢(关注《圣经·创世纪》《圣经·约伯记》)?佛教对苦难又持什么观点呢(关注《瑜伽师地论》)?综合各种文明对苦难的观点,对你有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对苦难的内容、原因、面对苦难的态度以及苦难的意义价值等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三、唤醒积累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
2、烈士不困,行不彰。
——孔子
3、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