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60字。子 夜
教学目标
1、了解《子夜》创作的时代背景。
2、分析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
3、赏析节选部分中吴老太爷所折射出来的象征意义。
4、使学生理解《子夜》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对社会性质的解释以及史诗性艺术特征,进而认识《子夜》的文学史地位,以及茅盾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贡献。
茅盾简介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 动家。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茅盾是 他常用的笔名。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1920年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子夜》。 《子夜》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 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 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除长篇小说《子夜》之外,还有由《幻灭》《动摇》《追求》3个略带连续性的中篇组成的《蚀》,以及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由于在创作和理论上的巨大贡献,茅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巴尔扎克”。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由农业文明向现代文明的缓慢转型,工商阶级也逐渐成为新兴的阶层之一。他们与知识阶层、军人阶层以及中国社会原有的士绅、官僚、农民等阶层,共同构成了左右中国现代文化格局和走向的动力群体。然而作为中国现代社会与现代中国人生活与心灵世界反映的现代文学,对此却很少涉及。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子夜》就具有了特殊的历史与审美价值。
作品评论
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吴宓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子夜〉与国货年》
解 题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小说情节
书中故事发生在1930年的上海。它以民族工业资本家吴工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为主线、生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开始,赵伯韬拉扰吴荪甫进行公债投机,而吴荪甫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因而与赵伯韬产生了矛盾。赵伯韬依仗外国的金融资本做后台,处处与吴荪甫作对,加上军阀混战、农村破产、工厂的工人怠工、罢工,尽管吴荪甫和同伙竭尽全力,拼命挣扎,最后也没有改变全盘失败的命运。这幕悲剧说明,在帝国主义的侵略、控制、压迫下,中国的民族工业是永远得不到发展的。
城市小市民的命运
《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一全面的表现。”
人物形象
吴荪甫是民族资本家的代表,热衷于发展民族工业,不同于以帝国主义为后台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吴荪甫是30年代中国民族工业中的精英人物。但吴荪甫所处的时代,已不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而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时代和现实环境条件,不可能使他演出一出才智横溢、充满光华的历史正剧,他要发展民族工业的理想,只有在人民革命洗刷了山河后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