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40字。既有教师版,又有学生版。
2009年高考复习--古典诗歌语言鉴赏类专项练习(教师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炼字题型的解题技巧。
2.把握分析句题型的解题技巧
二.典型例题
炼字型
(1)炼动词:诗歌是意象组合而成,而名词性的意象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而能给作主语的名词以生动的形态的,通常就是常充当谓语的动词,而锤炼动词,往往能起到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效果。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广东卷)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江,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问题: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答案】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
【方法】(1)应在读懂诗意的基础上把握该词的含义。(2)联系该词描述的对象,从修辞、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3)赏析该词在营造诗词意境或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2)炼形容词:诗歌少不了绘景摹状,为生动形象的展现社会生活图景画面,让人们对声音、色彩、氛围、情境等有深刻的印象,自然少不了对形容词进行锤炼。以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的目的。
【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 辽宁卷)
东坡①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问题: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方法】(1)确定该词,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运用了何种手法。(2)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该字的含义为核心描述景象、再现情境或声音。(3)分析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注意】锤炼形容词,还要特别注意三点:(1)形容词的重叠运用,叠词其表达效果而言,从修辞的角度,叠音词大多属于摹状,用以摹写人的情态、动作、心理,或者摹写事物的状态,或者用以描写物象的形态、声音、状貌等。从语言自身的特点上看,叠音词可以增强句子的韵律感,强化语言的表达效果。(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3)表颜色的形容词。
2.一词领全诗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