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90字。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一中学杜兴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加强探究能力培养,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讨论探究为主。
情感与价值观:
感知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情感抒发,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健康情感。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景、情、理赏析。
教具准备:多媒体动画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设想:怎样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课堂?怎样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美的能力?这是我在选修1教学中试图解决的问题。针对学生基础与选修拓展课的实际,初步形成这样的教学思路,以期达到导、学结合,以生为主的教学效果:课前指导预习、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内学习成果展示、诗美欣赏、创造----课后知识拓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音乐入境,感知诗美
学生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谈初步读诗的感受
三、介绍作者,知人论诗
1、由学生介绍诗人张若虚
2、师补充略介此诗
这首诗写农历二月间诗人在长江边上思念家乡扬州的种种感慨和想象。诗就是从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这五个方面写起。
四、探究交流,品悟诗美(此环节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展示预习阶段自主学习成果。在学生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与教案设计不同的顺序或内容侧重点。)
(一)欣赏诗的景物美
1.学生研究成果展示:《春江花月夜》的景物美。
2.在这几句诗中,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幅画面。(学生交流,推荐优秀练习)
(二)领悟诗的哲理美
1.学生研究成果展示:《春江花月夜》的哲理美。
2.拓展: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古往今来的人从来未曾间断过。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流露的更多的是人生失意的惆怅。
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表达的更多的是革命乐观主义豪情。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慨中有一丝惆怅,但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