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课堂实录及反思
- 资源简介:
约7380字。
《寒风吹彻》课堂实录及反思
授课人:但琼芳(广东汕头华侨中学)
地点:广东汕头华侨中学科学楼五楼电教室
时间:2009年10月20日下午2:40 ~ 3:25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了一段视频,内容大家应该很熟悉了。这是2008年的冬天,跟以往的冬天本来没什么不同,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电断了,路堵了,许多要赶回家过年的人们挤在火车站……风雪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寒冷,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麻烦。但是,我们在画面当中除了感受到冷之外,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坚强。
生:关爱。
生:互相帮助,温暖。
师: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课文也是跟冬天,跟寒风有关的。大家先看看课文标题“寒风吹彻”,就是这四个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冷。
生:冰凉。
生:寒冷。
师:我们不禁会问了,为什么同是冬天,同是刮着寒风,会给人这么不一样的感觉?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一起走进西北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寒风吹彻》。
师:这是一篇散文。文章比较长。拿到这样的散文,有的同学可能就犯了难,究竟怎么样才能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知道,散文有什么特点?
生:形散神不散。
师:很好。所谓的“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什么?
生:内容很多。
生:材料很杂乱。
师:“形散”其实就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师:那么“神不散”呢?
生:中心思想明确。
师:不错。“神不散”就是指散文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集中。
师:那么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者往往会采取什么方式?
生:有一条线。
师:是的,散文会格外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作者往往要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条线索可以是什么?
生:时间。
生:空间。
生:“我”。
师:的确是这样。所以我们阅读散文,要学会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