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短文两篇
(一)《蝈蝈》
【教学构想】
《蝈蝈》是一篇构思精巧哲理性很强的散文。以一只蝈蝈的命运为线索,作者具体描写了一家三代对待蝈蝈的不同态度。意在启发人们思考:怎样才能和动物和谐相处,怎样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依据线索,可以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自然段)写了爷孙两代人关心“蝈蝈买回来后为什么不叫”的事。首先,作者对蝈蝈的外形和关在笼中的神态进行了刻画。它有一件“翠绿色”的外衣,和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它在笼子里“不安地爬着”,触须“不时地”从笼中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蝈蝈孤独不安和楚楚可怜的情态。为下文写三代人对蝈蝈的不同态度作了很好的铺垫。虽然只寥寥几笔,但作者的怜悯之情溢于纸上,和作者感情一致的,还有两个单纯可爱的孩子,从他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小男孩说,“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两颗稚嫩敏感的小小心灵,传达出来的是对蝈蝈弱小生灵的同情和怜悯。还写了白发老人对蝈蝈不叫表示奇怪和深信在某一天“它一定会叫的”!
第二部分(9—20自然段)写了一家三代人对“蝈蝈不停地叫”的不同态度。蝈蝈在无声无息中过了一天。第二天,它吃了老人给的尖头红辣椒,白天没有叫,可到了晚上竟然“又清又脆又响亮”地叫个不停。老人当时很有点得意:“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对自己先前的猜想感到很满意。而两个孩子更是喜不自禁,“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尽管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但是一家人把这叫声当成了家庭中的一部分,很快就“习以为常”了。可是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孩子的父亲对蝈蝈的叫声发出了怨言。可能是他工作太忙,平时顾不上关心蝈蝈的情况;也许,他甚至不知道家里已来了一位客人——蝈蝈。直到蝈蝈的叫声吵得他不能安睡时,他才发出狠狠的埋怨声。也许他根本就无心去关注蝈蝈的叫与不叫,抑或喜怒哀乐。而两个孩子却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蝈蝈的痛苦和快乐。在猜测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时,一个说:“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另一个说:“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尽管我们不能一下子揣测出这两句话中哪一句是男孩说的,哪一句又是女孩说的,但是两个天真烂漫的少年都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确是昭然可见的。他们能够以己之感受去体悟蝈蝈之感受,实在是难能可贵。而老爷爷,听了儿子的牢骚和俩孙子的对话后重重地“叹息了一声”,为什么会叹息呢?可能有两个原因:①孙子和孙女的话打动了老人,②儿子的牢骚和埋怨使老人感到无奈。
第三部分(21—22自然段)写了蝈蝈最终的命运。一天早晨,两个孩子发现蝈蝈不见了,却看到“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可老人说,是蝈蝈自己咬破笼
(二)《空山鸟语》
【教学构想】
一个用唐吉诃德似的热情拥抱文学,以清教徒般的信仰面对人生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双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又会怎样去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有着一双充满爱的眼眸,一生都在缅怀故乡的诗人,他会用怎样的一支笔去书写心中的爱恋,又会怎样深情地去吟唱一首怀乡赋?
《空山鸟语》是一篇隽永含蓄富有深刻哲理的散文。在诗化的语言的外表下的,是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清雅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作者在一开篇,就满腔热情地向世人宣告“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注意,这里的“鸟语”,不是公园鸟语林里向游客乞讨食物的鸟鸣声,也不是住在鸟笼里过着养尊处优生活的贵族鸟的鸣叫声,而是有着“娇艳的花、婆娑的树”,“奇崛的岩石、爽飒的风、飘逸的云朵”的山林中的鸟语。它们在远离尘嚣的空山中自由自在的生活,唱自己喜欢的歌,叙述动人的爱情故事。难怪作者一到山上来,就会“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听这些鸟儿唱歌。在这儿,作者的这种情感不仅仅只是对空山鸟鸣的钟爱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它还源于对自私、冷酷、暴力、惟利是图等社会现象的憎恶。山林中的鸟儿自由自在,没有世事的羁绊,没有世俗的媚骨,它们不求好听的名字。由此可见,作者喜欢空山鸟语,是在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远离物欲横流的尘世,鄙弃追名逐利的欲望,不媚悦权贵,不迎合他人,说自己想说的话,唱自己想唱的歌,做一个真正自由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