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和孩子》教学案例
- 资源简介:
约2930个字。
《巨人和孩子》教学案例
锦州市第八中学黄芳
《巨人和孩子》是一篇极富神话色彩的童话。文章写非常自私的巨人由于孩子的触动而幡然醒悟,变成了富有爱心的人的变化过程。我本打算引导学生从分析题目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和结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不料,一个学生的发问把语文学习带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境地。
伴着上课铃声,师生相互问候,我们便进入了精彩的语文世界,精心设计的导语开启着学生的心智:
爱心是什么?孩子说:爱心是父亲宽厚的臂膀,在遇到困难时成为我坚实的依靠;路人说:爱心是警察风雨中的承诺,在遇到危险时奋不顾身地呵护我的生命;患者说:爱心是医生救死扶伤的情怀,在身处绝境时给我重生的希望。世界因为有了爱心才变得美好,就像蓝天拥有白云才更美丽。
教室静极了,看到学生眉目含情的神态,我知道我已掌控了他们的情绪(心中暗自高兴)。
我又启发:你对爱心是怎样理解的?同学们如梦初醒般兴奋,有说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让一份快乐变成两份快乐就是拥有爱心;有说爱心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保护生存环境,节约用水也是献爱心;资助贫困山区孩子读书、帮助有病的同学扫除……同学们纯真的情感感染了我。我小结道:爱心无处不在,在你的身边,我的身边,他的身边;你的身上,我的身上,他的身上(我有些激动),大家都是有爱心的人,因为我们都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
我又追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能拥有爱心?
这个问题更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这个人一定是一个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
“情操高尚的人。”“有献爱心的能力。”“有献爱心的条件。”
“献爱心还有条件?”我问。
发言同学急得脸一下子红了,“我是说如果他什么也没有,他献什么呢?”
有同学马上订正:“献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老师不是说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就足够了。”同学们开怀大笑。
我喜欢与我这样默契的教学伙伴,于是夸赞他“你很聪明,会借力而行。”
“我认为巨人也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有同学在底下自由发言。
我欣赏学习机智的同学,因为他们活跃的思维总能体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也从心底里感谢他们,总能自然的将老师的“砖”转变成“玉”,把课堂的学习思路带人我所精心设计的轨道上来。
“大家对这个看法有争议吗?”我用征询的目光看着大家。
刚才还是热闹一片的教室,瞬时静了下来。看到大家默不作声的样子,我想该给他们点时间思考一下,于是启发他们:你认为文中的巨人是一个什么形象?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启发的目的是引领同学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为分析文章的中心打基础。同学们都潜下心来看书。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有条不紊,一切都在按照设计进行着。
片刻沉默后,教室有了动静。有同学有了想法举起了手,有同学沉默不语还在低头思考。突然一个平日少言寡语的徐路同学犹犹豫豫地举起手,“老师,我有点看不懂,为什么和巨人玩耍的孩子中没有被他抱到树上的那个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