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24份)
- 资源简介:
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十五课+敬鬼神而远之(2份打包)
│ 第十五课 敬鬼神而远之.doc
│ 第十五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八课+周而不比(2份打包)
│ 第八课 周而不比.doc
│ 第八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二课+克己复礼(2份打包)
│ 第二课 克己复礼.doc
│ 第二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2份打包)
│ 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doc
│ 第九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六课+君子之风(2份打包)
│ 第六课 君子之风.doc
│ 第六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七课+求诸己(2份打包)
│ 第七课 求诸己.doc
│ 第七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三课++待价而沽(2份打包)
│ 第三课 待价而沽.doc
│ 第三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十二课+高山仰止(2份打包)
│ 第十二课 高山仰止.doc
│ 第十二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十课+学以致其道(2份打包)
│ 第十课 学以致其道.doc
│ 第十课.doc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同步检测:第十三课+沂水春风(2份打包)
│ 第十三课 沂水春风.doc
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范、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尽管孔子的人生哲学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它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与躬行践履,但在孔子那里,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君与臣(或曰上级与下级)、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以及友与友的相互对待关系中而存在的。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而理想人格的成就又为社会从“礼崩乐坏”之中向“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及“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的发展演进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只有当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达到仁人志士之境,乐利安和、其乐融融的太平之世才有可能实现。
1.字音字形
(1)矜而不争(jīn) (2)人焉廋哉(sōu)
(3)便辟(bì) (4)便佞(nìnɡ)
(5)事君数(shuò)
2.重要词语
(1)君子周而不比:周,合群,团结,同周围的人相处很好;比,本义是并列,挨着,这里是贬义,为私情而勾结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庄重自持;党,结成团伙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喜好;恶,厌恶
(4)人焉廋哉:隐藏
(5)友直,友谅,友多闻:信
(6)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便辟,谄媚逢迎;便佞,巧言善辩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厚责,重责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举,举用;废,废弃
(9)事君数,斯辱矣:频繁
3.通假字
忠告而善道之:通“导”,引导
4.词类活用
(1)群而不党: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
(2)友直,友谅: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
(3)毋自辱焉: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侮辱
5.古今异义
(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古义:结成团伙
今义:政党
……
言辞谈吐之礼
葛晨虹
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交际工具。言辞文明是中华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说:“言为心声,语为人镜。”语言同人的仪表仪态一样,也是内心德行的显现。
对于言辞之美,《仪礼》中写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即语言之美在于谦恭、和气、文雅。而有德之人在交往中,“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言于人”。《诗经》中说:“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是说辞令的重要性:辞令彬彬,人民就团结;辞令动听,人民就安定。可见语言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基于言辞的重要,古代思想家在这方面作了许多论述。传统的言辞谈吐之礼中,蕴涵着一种对己对人的高度负责与尊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但其中也有一定明哲保身的消极因素,这是时代局限性所造成的。
言贵诚实,因此言谈诚实守信就成为言辞礼仪的首要一条。语言“丁一确二”,一句为一句,关系一个人的“立诚”。《易经》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讲立诚是立业的根基。
语言诚实还显示着一个人的真诚品德。巧言令色是小人的品性,而说谎欺骗是君子所不容的。古时有位以直言参政而闻名的鲁宗道,一次他穿上百姓服装去酒馆饮酒,逢宋真宗急诏,使者很久才找到他。使者劝他另找理由,以免皇上怪罪,鲁宗道却如实上告。真宗最终因他诚实无欺而免其迟到之罪。可见在古人眼中言语诚实的重要。
言谈还贵在守信。对别人许下诺言必须兑现,这样才可能赢得别人的信任。“言必信,行必果”,这是古人对君子的基本要求。君子应当言行一致,但许多人言论和行为不一定一致。孔子说:“始吾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正因为如此,古人轻易不出言,唯恐许诺后做不到。孔子因此说:“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还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古人一再说:“凡与人言,即当思其事之可否,可则诺,不可则不诺。若不思可否而轻诺之,事或不可行,则必不能践言矣。”因此,“一言不可以轻许人”。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言语所以文身也,轻出则有起事之患。”
古人往往由一个人言语是否诚实可信而判断其内在品性为人,这几乎成了一个鉴定人的标准:“轻于言者,必不务于行也。轻言轻动之人不可与探讨。”朱熹也曾说:“无耻的人,未曾做得一分便说十分矣,只得胡乱轻易说了,便把行不当事”“人轻易言语是他此心不在。”意志不坚定的人,说话就华而不实;不守道德的人,行为就很虚伪。这即所谓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言不妄发,人家才会相信你,这是对他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是重人而又自重,是君子必具之德。
言辞得体,慎言、谨言、戒多言,也是传统文化中一贯的思想。在这方面形成的格言、警言、箴言、成语数不胜数。
古人重慎言,一方面是因为言必信行必果,估计能做到才可出言,这是出于对他人、国家的负责精神。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们往往通过听其言观其行而评判一个人是否君子,出于对自己负责也不可轻易出言。再则,是基于“言多必矣”“祸从口出”的经验教训。这里就有一点明哲保身的味道了。
对于谨慎言辞,古人用“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来说明言语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古人还把“口”比作关卡,把“舌”比作兵器:“口者关也,舌者
……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居则曰:“不吾知也!” 居:在家里
B.吾与点也 与:赞成
C.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
D.愿为小相焉 相:主持礼仪的人,即司仪
解析 A项居:闲居,平常。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D )
A.夫子何哂由也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以吾一日长乎尔加之以师旅
C.何伤乎异乎三子者之撰
D.尔何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解析 D项都是第二人称代词;A项语气助词,表反诘/音节助词,表停顿;B项因为/用,把;C项表反问语气/同介词“于”。
3.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C )
A.孰能为之大
B.风乎舞雩,咏而归
C.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解析 A项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司仪。B项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D项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4.下列各句与“不吾知也”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A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B.不患人之不己知
C.无乃尔是过与
D.沛公安在
解析 A项是介词结构后置,B、C、D三项都是宾语前置,与所给例句相同。
5.名句填空。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