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00字。
《风筝》课堂实录
执教:罗冬青
师: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那些往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风筝》这篇文章,就是鲁迅先生对童年往事的一段回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体会里面蕴涵的思想感情。首先请四位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思考: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学生朗读,以古筝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
生:这篇文章讲的是,小时候“我”反对小兄弟玩风筝,并且十分粗暴地毁坏了他做的风筝。后来“我”看到一本外国谈儿童心理的书,知道自己当初做错了,想得到弟弟的宽恕。但他已经不记得了,“我”永远无法得到他的宽恕。
师:你概括得不错。请同学们注意一点,“我”看到那本书是什么时候?
生(齐答):中年以后。
师:和童年的往事相隔了多少年?
生(齐答):二十年。
师:这篇文章围绕“风筝”,讲了前后二十年当中,“我”与小兄弟之间发生的事情。
(用幻灯片显示课文主要内容。)
师: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25年,离现在很远了,而且文章内涵很丰富,有些地方不大好懂。现在咱们分组讨论,提出疑难问题,大家一起解答。
(学生4~6人为一组,每组备有一张白纸。)
师:请把重要的问题记录下来。讨论时间为7分钟,当进行到5分钟的时候,我收记录纸。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做记录员兼计时员。
(学生讨论后,教师收记录纸,筛选出5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快速地输入电脑,呈现在大屏幕上,依次是:1.为什么把二十年前的那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2.读到了一本讲儿童的书,为什么说这是一种“不幸”?3.第6段中为什么说“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4.二十年后,弟弟忘记往事,“我”为什么心情沉重?5.文章的最后一句怎样理解?)
师:这些是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代表性。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和体会。先看头一个问题:为什么把二十年前的那一幕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我”小时候阻止弟弟放风筝,长大后我感到愧疚,所以称为“精神的虐杀”。
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到底指哪一幕?
生:我认为指小时候“我”把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无情地毁坏了。
师:你讲得非常准确。这个内容体现在文章的第几自然段?
生(齐答):第4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准确地体现了这确实是一种“精神的虐杀”?
生:通过“苦心孤诣”“掷”“踏”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我”的行径对小兄弟确实是一种“精神的虐杀”。“苦心孤诣”这个词,词典里的解释是:“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在这里是形容小兄弟用尽一切办法瞒过“我”的眼睛,精心制作自己喜爱的风筝,而“我”却无情地毁坏了他的风筝,这确实是一种“精神的虐杀”。我认为“掷”这个词用得也很形象,“掷”是一个十分凶狠的动作,好像“叭”地一下扔在地上。“踏”也表现了“我”当时的粗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踏”而不用“踩”呢?因为“踏”的力量更大,更能表现“我”当时的愤怒。
师:你讲得真好,词抓得准,而且能用“换词法”来体会词语的作用。的确像你讲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