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案99
- 资源简介:
约5610字。
李蕾: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
3、指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4、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1、目标4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感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内涵。
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初冬、秋末)学错,时间到了初冬,但秋尾巴还留在我们江南,我们仍能感觉到秋的气息,那灰灰的天空那绵绵的秋雨,那润润的空气,更有那夹杂在碧绿中的金黄金黄的叶子……也难怪郁喧夫说南国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着色显得淡。那么,让郁达夫愿用三分之二的寿命去换取的北国的秋又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这江南人也去尝一尝北国的秋味,去感觉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
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是动乱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感伤忧郁的心境在散文中有所体现)
三、诵读、感知内容和思路
1、朗读:感受作者眷恋、向往、赞美之情及悲凉孤寂之味(缓慢又意味深长)
2、文题的理解和作者感情的把握。
提问:(1)作者不说“北平”却说“故都”指明描写的地点,有何意蕴?把“秋”与故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怎样的境界?(有深切眷恋之情,也含有文化底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也包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
(2)本课通过对故都之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其怎样的情感?同时又流露出一种怎样的心境?(眷恋、闲散/落寞)
3、 划出文章的文眼。或:故都的秋的特点——(清、静、悲凉)
4、找出议论抒情性的文段,并讨论它在文中作用。
(一) 直抒胸臆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味之殊)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