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3660个字。
11 《论语》十二章
学习目标
课题 《论语》十二章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2.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解注释,说译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践行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
3.汲取课文的语言精华和思想精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课前准备
课前预习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至圣先师”。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孔子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这篇课文中都属于语录体。本课所选12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为人处事的原则。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文体知识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