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学案5
- 资源简介:
约9380字。
第11课 包身工
开卷有益
悲惨的命运
在本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工人阶层,他们住的是十七八个人挤在一起的鸽笼,吃的是豆腐渣熬成的稀汤和烂菜叶,他们的年龄与我们相仿,甚至更小,但他们干的却是每天十二三小时繁重的纱厂劳动。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连自己都不能拥有,因为她们从成为这一群体一员开始,就已受着压榨。这是旧中国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青少年,由包工头骗到工厂、矿山做工,他们的身体不是他们自己的,工钱全归包工头所有,承受着资本家和包工头的双重剥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包身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索洛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 我也想警告某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下的冤魂!
基础导学
1.走近作者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从事进步电影工作。历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94年,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 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主要作品有:《狂流》《脂粉市场》《上海二十四小时》《青春之歌》《春蚕》《自由神》《时代的儿女》《林家铺子》《祝福》《赛金花》《女儿经》《法西斯细菌》《聂耳》《包身工》《上海屋檐下》。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名字。我从不曾见过他,从不。但,他却离我很近,读他的文章,在他的世界里游走,我倾听着他的心声,那是一个崇高的爱国作家在用他的笔,让文字演绎他的感情。
2.背景资料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夏衍,伟大的爱国作家!光明虽然领走了你,但你那深邃的目光,抑扬顿挫的话语与你那和蔼可亲的形象将笼罩在蓝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