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4760字。
1.2.1《红烛》
教学设计
《红烛》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红烛》是现代著名诗人闻一多先生的代表作。闻一多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红烛》则是最能体现他艺术风格的诗作。学习《红烛》重点是要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了解反讽手法以及《红烛》所体现出的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情感。
2.通过诵读,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
3.通过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展现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品味作者的爱国之情,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1、领悟红烛的象征意义。
2、把握诗歌的意象,了解反讽手法。
3、感知《红烛》体现的“三美”。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红烛》
一、板书课题:最好再画一支红烛,烛光荧荧,烛泪点点。
二、从《最后一次讲演》引出作者介绍,简介闻一多早期的诗歌创作和诗集《红烛》
1、闻一多(1899-1946)
原名家骅,湖北淆水县人。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他到清华学校以的致命伤1916年开始到1920年上半年,经常有旧诗发表。在学校中颇有诗名”。“五四运动以后,他致力于新诗的创作。……他自己编过一本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在清华九年中,闻一多在文学、绘画和戏剧演出等方面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红烛》
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然而,仍念念不忘对文学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