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4
- 资源简介:
约6960字。
1.1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抒情主人公在深秋时节,独自一人伫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向北奔流不息。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体会作者人生理想与远大抱负。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古典诗词的格式,抓住关键词语与重点语句,品位这首词的语言艺术与刚劲风格,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诵读、思考、分析、探究与联想、想象等方法,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提升发展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理解词中意象,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培 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诗言志”的传统文化魅力,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能不断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木遍染红色。近看湘江,满江秋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有力地翱翔。俯视水中,鱼儿欢快地畅游。宇宙万物都在这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这几句,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