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案
- 资源简介:
约4820字。
《红烛》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 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新诗的魅力,理解诗歌的结构美、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知作者体裁
1.说小诗: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2. 说作者:你知道闻一多的哪些情况?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新月派代表闻一多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提倡诗歌创作“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3. 说背景:有谁知道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写作这首诗歌?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