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9
- 资源简介:
约8250字。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 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第一课时 观沧海
重点:把握整体意脉,全面理解诗歌内涵
难点:感受诗人独特的精神风度与人格魅力
一、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挟天子以令诸侯”高人一筹的政治策略
建安元年七月,汉献帝回到了洛阳。九月,曹操亲自到洛阳迎接汉献帝在许建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从此占有了以朝廷名义号令四方的优越地位。董仲舒说:“心止于一中者,谓之'中’;持二'中’者,谓之'患’。患,人之中不一也。不一者,故患之所由生也。”
这种说法经历大汉四百余年的统治,已经深入人心,而曹操正是利用了这一正统意识,采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取得了很大优势。
自秦汉以来,大一统已经成为民众诚心拥护的政治形势,在经历严重战乱后,统一更是民心所向。
曹操在剿灭许多地方豪强势力之后统一北方。继而发动赤壁之战希望一统全国。他的旗帜一直是汉献帝,他是在汉献帝的旗号下进行统一的战争。
如此的名正言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只是在道义上有所漏洞。这样高超的策略,使曹操集团积蓄力量最久,基础最为雄厚,所取得的成就也最为显著,后来实现西晋一统也正是因此。
??唯才是举
三国,一个壮丽且美丽的时代,人才辈出莫过于三国,而能用人,才能形成鼎足之势。
曹操讲求“唯才是举”,哪怕“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的网罗。
曹操反对把所谓“门第”、“德行”、“经术“作为选官主要标准。他所谓“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突出了曹操在用人问题上的灵活与宽容。他的著名的用人三令是曹操用人之道的集中体现。
203年曹操攻占袁绍统治中心邺城后回到许都,发布《论吏士行能令》,提出 “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治平尚德性,有事赏功能。”
210年他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217年的《举贤勿拘品行论》更是对“唯才是举”的深化具体,要求属下对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用兵之术”的能人,“其各举所知,勿有遗漏”。
在“唯才是举”的方针下,他知人善用,更是风格灵活实用,他通过征辟、投效、推荐、纳降、强征五种方式将人才聚集起来。曹操所谓“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是能够争强制胜的重要条件,曹操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也是由于他的不拘小节,眼光独到而远大。
二、预习检测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1)作者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字词。
2、朗读诗歌,划分节奏,注释
东(dōnɡ) 临(lín) /碣(jié) 石(shí),以(yǐ) 观(ɡuān)/ 沧(cānɡ) 海(hǎi)。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shuǐ) 何(hé) /澹(dàn) 澹(dàn),山(shān) 岛(dǎo) /竦(sǒnɡ) 峙(zhì)。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