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12
- 资源简介:
约2710字。
《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一学期,学生由小学过渡到初中,正是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学习本篇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美好品质。再加上七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而本课内容又较浅显,因此学习本课时学生可以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和阅读体验进行,这样对文本会有一个更丰富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圈点勾画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结合生活,感悟牧羊人创造奇迹的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勾画,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非凡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理解“植树”的深层意义。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式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一、创设情境,引种树之题
一个静谧的深夜,一本享誉世界的绘本,一句句质朴如诗般的语言,
瞬间震颤着我的心灵,让我鼻头一酸,泪光盈盈......
这就是植树的牧羊人,它被誉为童话般的圣经,
今天老师非常高兴的来到我们高新校区,与我们17班的孩子分享这个故事,分享这份感动。(配乐导入)
设计意图:配乐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把书读薄——读懂故事,捕捉镜头
今天我们不当学生,来当导演,和老师一起把这个故事拍成微电影,这个故事很长,同学们,你们预习了吗?
1: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概括内容格式:人+事+结果
课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为了让荒地重获生命,用35年时间,在普罗旺斯地区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地点),一直种树,最终让荒地变成沃土 (结果)的故事。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的预习,初步感知文本的内容
2、默读课文,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圈点勾画出文章的关键语句
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到具有标志性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勾画出来。
事件 时间 场景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设计意图:聚焦“关键词”,三次场景的变化。通过对比环境,感受变化的创造者—牧羊人。
三、把人读厚——读懂“牧羊人”,拍摄“镜头”
1.认识牧羊人 ,这一切的变化,皆因为一个人——牧羊人。
寻读课文,圈点勾画,细心品味写牧羊人的 语段,为牧羊人“拍摄”一张特写镜头。镜头中表现出的人物内心世界,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在书上做好批注。(如:可在重点字词的下面标“•”或“△”;在重点句子的下面标“ ”;在概括评价性句子下面标“ ”;反于常人的句子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