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设计56
- 资源简介:
约4940字。
春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体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语言运用]积累课后“读读写写”字词,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和停连。
[思维能力]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展开描写的方法。(难点)
[审美创造]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激发联想和想象,感受美好的意境。(重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描绘春天,赞美春天。我们也读过很多描写春天的诗文,同学们能说出一两例,并告诉大家这些诗文体现了春天的什么特点吗?
学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生机勃勃)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绿意盎然)
……
同学们说的都不错!在不同人的笔下,春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看看他眼里的春又是怎样的。
二、教学开展
1.目标任务一:搜集资料,扫清障碍
◎字词积累。自由朗读,结合课后的“读读写写”掌握“酝酿”“应和”“花枝招展”等重点字词。
可参见《创优作业•背记手册》本课字词部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诗文集《踪迹》等。散文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匆匆》《背影》《绿》等。
◎背景链接
本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时作者刚刚结束欧洲漫游回国,与陈竹隐女士缔结美满姻缘,而后喜得贵子,同时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人生可谓好事连连,春风得意。写本文时,作者已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愁情调,而是鲜明地表达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文体知识
散 文
定义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叙事、抒情类文学体裁。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特点 形散神聚 “形散”指散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神聚”指散文所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又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类别 记叙散文 以记人、叙事为主。
抒情散文 以抒发感情为主,主要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情感和意愿。包括写景散文、托物言志散文等。
议论散文 以议论为主,常借对古今故事、花鸟虫草等具体事物的描述来说理。
2.目标任务二:整体感知,初知情感
◎聆听朗读音频,简要说一说:课文描绘春天,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内容:草、花、风、雨、人(山、水、树、鸟……)
情感: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尝试给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写人们盼春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