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30字。
科学探究:杠 杆 的 平 衡 条 件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八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学生现状〕由于学生在1~7年级的学习中没有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因而形成了一些较被动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参与意识不够强。经过半年多的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基本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与假设,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处理。
〔教学设想〕
1. 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之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习惯。
2. 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3. 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个探究过程,采用学生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循环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杠杆的平衡可能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 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能力和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学生活动:制作杆秤
1. 学生了解和使用杆秤
(1) 教师出示一把杆秤,让学生谈杆秤的构造。
学生观察得出如下的结论:
“有秤砣、有秤钩、有秤杆、有提钮。”
“它是一个杠杆。”
“它是测量质量的。”
“它有许多刻度。”
……
(2) 让一位学生自愿试用杆秤称一个塑料小桶的质量。
2. 学生分组制作杆秤。
(1) 学生每两人组成一小组,并讨论杆秤的制作方案。
(2) 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制作方案,通过大家的相互补充,最后各组总结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制作方案。
(3) 每组学生制作一个杆秤。
(4) 每组学生用自己做的杆秤去称一金属块的质量,将结果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最后教师将每块金属的实际质量也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5) 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成果,大家为成功的制作喝彩。
二、 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 发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
教师引导:“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当有学生答到:“杠杆平衡时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的距离就越远。”这时,教师引导问:“所挂重物不同,实质是什么不同呢?”学生悟道:“是力与力臂不相同。”
教师不是让学生测量、计算、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想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猜想与假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师问:“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讨论。”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