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存在》教学设计
- 资源简介:
约3960字。
第三节 力的存在
[教材分析]:“力”是初中科学中最基本的重点概念之一,从这节内容开始学生要接触力,力在学生的生活中处处存在,学习力的知识要从感受力的存在开始,认识力是今后学好力的其它知识的基础。但建立力的概念是一个逐步加深和拓展的过程。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本课采用“引导---体验---合作”的教学法,通过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创设开放的情境,提供充分的实践素材和机会以及录象片段,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开展各种体验活动,突出“做中学”。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动手操作、模拟真实、合作交流、激发表现等活动方式,运用分类、比较、综合、归纳等科学方法来初步建立力的有关涵义。
[学情分析]
1.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⑴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状改变无法察觉,需要对微小的形变放大。⑵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较难理解。
2.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实验体验,再加以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两个有关力存在的具体表现:(l)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例子可采用直观的录象播放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力既具体又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不要出现力的概念,可以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去逐步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3)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4)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2)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2)通过神州五号发射录象渗透爱国主义教育。(3)通过英语词组导入,体现学科间的知识联系。
[教学准备]:I)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二人一组:1、玩具小车1辆2、小磁铁1个 3、铁钉或回形针一枚 4、橡皮筋两根 5、橡皮泥一团6、两个已吹气的气球7、空矿泉水瓶1个(学生自带)8、弹珠一个9、弹簧
II)、教师实验器材:拉力器一套、自制“气球火箭”(见教参61页)、教参60页的实验一:扁的酒瓶、 红墨水、毛细管、磁铁、小磁针
III)、课件制作及视频材料收集
[教学设计]:
【一】课前先做调查收集学生有关力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有:
(1)什么是力?(2)力是怎样产生的?(3)力有哪些种类?
(4)力的大小怎样测量?(5)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6)力的单位是什么?(7)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8)力有什么用?……
【二】课内:
一、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直接在黑板上写了个英语词组“do sth by force”
教师:英语中我们曾学过一个词组“do sth by force”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引出“force”是武力、暴力的意思后)。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F)。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的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课前已经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我们同学的问题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还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补充一部分新的知识才能解释。(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
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