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造的世界里自由飞翔——评陈成龙《创造性语文教育》
作者:佚名 时间:2008/12/15 21:28:3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65
我觉得此书的最重要贡献当是对创造性语文教育理论上的系统阐述。语文教学要以发展创造性为精神核心的呼声虽不绝于耳,但多为孤章短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给人疏疏落落的印象,难见真容。而本书共八章,分论了创造性语文教育的必要性、原则,创造型语文教师的素养、思维、贡献、成长环境、成长阶段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在阐述中整合了近几十年来语文界的各种思潮在创造性思想方面的归属,使人对纷繁的语文流派有了一个居高的认识,从而把握了他们异质同构的一方,觅到了他们共同的活源,而不再陷于一家一言的困惑之中。不仅如此,作者还把最具有时代感的先进教育理念融于其中,如原则章中的学生主体、发展智能、讲究实效的教育原则,使读者对这些理念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古人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书对创造性语文教育理论的系统梳理以及与先进教育思想的整合,有利于提高读者的理论水平,这就是奉献给青年教师的“一层楼”。
本书虽是一本教育理论书,却令我着迷,其中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渗透在每一章节的丰富案例,这些由作者多年精心搜集的案例使理论变得生动而易于理解。它们有的是特级教师的经典案例,如钱梦龙、魏书生、于漪,有的则为普通青年教师的优秀课例;有的是课堂中的精彩片断,有的是整课的设计,有的则是一课多案。例如讲到语文教师思维的深刻性时,有一例就举到陈钟梁老师执教《药》的教学片断,陈钟梁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坟场相遇是偶然的吗?这个精心设计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起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作者评析到:教师之所以能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内部观个真切,又能引导学生跳出问题本身见个深刻,其原因就是因为教者的思维具有深刻性。在举完案例后,作者都有结合章节内容进行评析,使读者如沐春风,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理解其要义。所以一本书读下来,读者实际上已“听”了近百节优秀的语文课,大大地开拓视野,真是一举多得。这种写法使我洞察到作者的一个隐而不言的思想,即他是认定了语文素质教育的主途径是在课堂,所以着眼课堂来阐述本书的思想,这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
这本关于创造性语文教育的理论书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是一本真诚的理论书,其中融入了作者多年来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深刻感悟。例如在讲到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环境时,作者深情地回顾起自己1976年至1990年曾经在福安一中任语文教师时的往事:福安一中的语文组是一个有益于创造型教师成长的群体,教研组有着浓厚的教研气氛,教研组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成长,组里的老名师又培养了下一代名师。看完这一段可作为散文阅读的文字,我不禁动容,这不仅仅是我作为福安一中的教师,现在也继续接受着语文组的这种优良氛围的熏陶与培养,而且从中更是读出了作者的赤子之心,感恩之心。联想到作者的自我格言“做人要有感恩之心,在感念他人的恩情时自己的人格也就升华了”,使我进一步理解了作者为何在书中花了较多的篇幅去论述创造型教师的“德”。名师们正因为有着高尚的“德”的底色,他们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创造力。
可贵的是,作者在谈创造性语文教育的时候,是从培养教师创造性课堂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力两个方面来论述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力的论述主要是在第五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里面列举了许多实用而科学的方法。这既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又是我读完后感到的一个缺憾。我觉得关于如何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篇幅可以也应该更多一些,因为学生毕竟是学习的主体。许多一线教师都想得到这方面的指引,特别是初中到高中在培养学生语文创造力方面能否有一个科学高效的程序,使普通教师更易于操作或借鉴,因为这在现实的教学中常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无序必然导致低效。或许这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企盼陈老师倘有新著,能在这个课题上有一个新的突破,给我们更多的引导。
在写这篇书感的过程,我感到仿佛是一直与陈老师在面对面地对话。陈老师那睿智的思想与天真的性格总是掺和在一起,使我常忘记年龄与地域的限制,能畅言心中所想,或许这就是陈老师所倡导的一种“讨论问题可以没大没小”的良好和谐的学习境界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