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巧引趣,个性妙培养——阅读《非常语文课堂》有感

作者:王理尧  时间:2009/3/25 8:24:1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176
  《非常语文课堂》是王开东教授的作品。文章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案例,阐述了作文训练中个性化思维训练中最重要的手段——激情引趣。阅读后思绪万千,对照自己在作文中的训练过程,深切地认识到了在作文教学训练中实施激情引趣的重要性:个性化是作文得分的重要亮点之一,只有在作文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学生的作文才能不落俗套、妙趣横生、富有特色。那么如何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品来呢?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 激生活之情,丰富个性想象。
  俗话说:生活时时即文章,处处留心皆学问。王开东教授认为,作文训练中要教会学生善于扣住生活中的事物特点进行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艺术。不睁着眼睛说“瞎话”,就出不了诗意,也出不了自己的个性。比如你看到纸上的圈,能想象出一连串的“瞎话”:圆圈是数字0,是字母O,是同意,是乒乓球,是足球,是苹果,是瓶口,是呼啦圈,是镜子,是耳环,是休止符,是句号,是靶心,是月亮地球……这些显然都体现了人的想象力、自由精神和本质力量,也就有自己的个性了。
  是呀,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要特别强调,学生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的习惯,留意周围的人和事,努力从生活的一切现象了解生活,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情趣的材料。有人认为当今中学生接触面太窄,生活单调,缺乏体验,缺少素材。其实他们时逢盛世,生活丰富多彩,并不缺少生活,也不缺少材料,而是缺少对生活的留心观察,用心思考,不懂得激发生活情趣,不知道如何抓住生活中的美丽。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教师应该时时引导,让他们对周围最熟悉的人和事,有目的、有计划、持续地进行观察,让自己的头脑随着视觉和听觉积极开展活动,由点到面,由校内到社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激发生活之情,品味人生艰辛,领悟生活哲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审美想象。激发生活之情,富于个性的审美想象力和敏锐的人生感悟性,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学生作文难,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失于此。
  二. 拓感悟之路,培养个性思维。
  王开东教授认为,由于经历经验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往往有其局限性。教师应培养学生及时改变思维方向,打破定势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生活,这样才会有新的见解,新的认识,才能陶治自己的性情,才能拓宽思路,才能弥补生活的缺陷,才会使我们写出新颖独特有个性化思维的作品。
  对此,本人很有感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训练时要注意将他们的生活与历史上各种类型的人物加以比较,让他们成为学生感悟生活的参照物,这样就可拓展他们的思维。如以国事为重,不计个人得失的屈原、蔺相如、文天祥等;虚心向他人请教,不论身份贵贱的信陵君、韩愈等;爱人民、恨敌人的鲁迅、朱自清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布鲁诺、居里夫人等;还有表现人物崇高气节的孟子的“舍生取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传统美德的“满招损,谦受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拓展,素质得到提高,体验得到丰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文章的内容编成小品或话剧等进行表演,可以续写、改写一些文章,要求有新颖的感悟,其结果要与生活一般思维认识不同。
  三. 析事物之理,追求个性辩证。
  我们知道,生活千变万化,多彩多姿。教师应要求学生不要人云亦云,要勤于思,勤于想。别人的文章都要经过自己“过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生活中的现象也要经过自己的思想“审问”,弄清“真相”。“事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用哲学的眼光,懂得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用孤立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能用片面的眼光去观察认识事物;应学会用全面的,辨证的眼光多方位、多角度地去观察生活,认识社会。王开东教授在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索尼公司把耳机与一架收音机组合起来,发明了随身听。沃尔特.迪斯尼把米老鼠与旅游结合起来,创立了迪尼斯乐园。 那么,流行歌曲与写作组合,将会怎样?闪电、足球、尸体、森林这些单词组合编一个故事将会怎样?迪斯科、农夫与模特儿组合编一个故事又将会怎样?这些的想法经过生活的辩证思考,通过个性思维的不同角度,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个不同的结果当然也就是个性化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四.引求异之趣,飞扬个性创造。
  社会要进步,唯有创新;生活中有求新,才有活力;作文有创新,才会有亮点。王开东教授说:“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之趣 ,要维护和肯定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创造性思维。”他举例说:为什么打靶瞄准时,非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个学生回答:要是两只眼睛都闭上了,什么也看不见了。我们就应该赏试这个学生的思维,应该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这种创造性思维。还有这个案例:美术课上,老师教孩子怎样画苹果,老师发现有位学生画的方苹果,于是就耐心询问:“苹果都圆形的,你为什么画成方形的呢?”学生回答说:“我在家里看见爸爸把苹果放在桌子上,不小心,苹果滚到地上摔坏了,我想苹果是方形的,该多好啊!”老师鼓励说:“你真会动脑筋,祝你早日培育出方苹果。” 把苹果画成方形,显然脱离了实际。而王教授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道出画方苹果的原因,并且鼓励学生“早日培育出方苹果”的求异之趣,这种做法怎能不叫人拍案叫绝呢?无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肯定富有个性创造!
  毋庸置疑,求异之趣是生活的延续,也是对生活“异想天开”的创作,是生活求异的结晶。生活是学生创新的天地。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老师必须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标新立异”和“异想天开”,在创作中不断求异,不断求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