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写作是我们的道场——青春之作文教学理念絮语
作者:佚名 时间:2014/11/21 16:03:13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92
第四种最难教。作文价值观,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价值观。
在初中阶段,几种作文课都需要。它们会在不同的层面发挥不同的作用。
在这本书中,四种课型都有所体现。
但我要认真提醒年轻朋友的是:教作文有可教和不可教两种。写作文,百分之三十可教,百分之七十不可教。可教的是“术”,不可教的是“道”。
教“术”是在写作初期。写作要走得远,靠的是“道”。
初中阶段教“术”,要把“积累”、“情怀”、“价值”融合在其中教。只有“术”的作文教学,肯定最终败坏作文教学。
说得再极端一点,我甚至不觉得教写作需要什么“课”。对于写作而言,天地就是教室,“活着”就有课堂。每一个脚印都在取材,每一声叹息都是抒情,每一个日子都是积累,每一次领悟均是情怀。我们可以给学生的,事实上是一种发现的能力:发现自己时时刻刻都在创造,都能够创造。写作,是天赋才能。
所以,这本书,不是一本所谓体系周全的书。这本书,也不直接针对考试。这本书着力于唤醒和引导。一旦灵魂觉悟,写作天眼打开,考试,真的不过是小儿科。
五
我一直以为,教学,其实是一个相遇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和文本相遇。作为有字之书的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生命存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读懂这个生命,还原这个生命。
而写作教学更为奇妙。生活本身就是文本,这无字之文本藏着无限的故事和学问。读懂和还原已经不够。经历了写作的我们,会渐渐懂得:没有任何一个瞬间应该被辜负,没有任何一次相遇不值得缅怀。写作,是铭刻,是提炼,是永生和重生。
写作教学的源头是生活本身,写作教学要奔向的那个目的地也还是生活本身。然而,此生活和彼生活,含义已经不同。教师的意义在于,他带领着学生不断去寻找泉源,不断地去疏通河道。他是一个制造“遇见”的高手。他的学生,在他的蛊惑下,引领下,一直在主动地和这个世界相遇。他们可以讲述的故事,因此而源源不断。他们的写作激情,因此而长期高涨。
写作教学因此而能够带来更多的属于生命深处的惊喜和狂喜。
这本小书呈现的是写作教学中十条路径——很像十口井。这些井,我亲自测量过、挖掘过,品尝过。汩汩清泉,甘冽可口。于是,惟愿更多的年轻朋友,也能同享这甘甜,更能继续挖掘,继续探索。
我称这十条路径为青春之语文的十大作文教学理念。全书也因此分为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变学生独写为师生共写
一个不热爱写作的老师,不论他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地尽职,也不论他的学生在他的教育下取得怎么骄人的成绩,他都不能称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在这一章节中,你会看到,我要学生怎么做,我自己就先这么做。爱写作才能教写作,痴迷写作才能会教写作。教写作,成就的不仅仅是学生,更是自己。
第二部分: 变应试写作为生命写作
教育的急功近利已经直接导致了写作教学的急功近利。我们必须突围!一定要用大尺度大目标来审视我们的写作教学,用大眼光大情怀来设计我们的写作教学。我们要为写作重新命名!唯有如此,教师和学生才能够走出应试写作的怪圈,既能从容面对考试,又能够享受到写作带来高峰体验。在这一章中,你会看到我们如何进行写作的自我救赎和自我解放。没有救世主,救世主就是我们自己!
第三部分 变技巧灌输为情智促技
适当的技巧讲解是必须的。在“术”的层面的教学,要努力遵循的原则是:以情促技,融技于情。以智导技,化技于智。要在活的情景中让学生自然而然掌握技巧,切不可灌输技法,蛮横训练。现在各种各样的模板化的训练充斥作文市场,背作文套模板甚至作为某些地方的教改成果在大力宣传。因为字数的限制,在这本书中我没有选入分析作文教学各种怪现状的文字,而以课堂教学的形式直接展示我的思考。我所有的作文教学价值观都在我的课堂中,期待和你共鸣。
第四部分 变课文示范为经典引领
课本是有限的,而经典是无限的。在这章中,我带领学生跳出教材,投身经典。以文学经典和影视经典为题材,探索人生的奥妙和写作的奥妙。你如何死?你如何活?你如何爱?你如何写?你的死法就是你的活法,你的活法就是你的爱法,你的爱法就是你的写法。经历了这样的课的学生,会获得一种写作的信仰,也最有可能让写作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些课,都是某项写作活动的一个起点,他们是一种引领,引领学生走进一个真实的写作场。
第五部分 变校园视角为社会视角
这些课,在我的写作课程中,叫“新闻课”。我们把孩子们从几点一线的模式化的生活沼泽中打捞出来,给他们换上干净的衣裳,再给他们一架显微镜和望远镜,启发他们:看,生活不仅仅是值得过的,而且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啊!这是最让学生欢迎的一种课型。它是用语文的方式来解读社会热点焦点事件,让学生获取最鲜活最有温度的写作素材。写作中的小我与大我,本我与超我,就是在这样的对生活的感性关注和理性审视中逐渐形成的。
第六部分 变读写一体为写作举纲
阅读和写作孰轻孰重?这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阅读重于写作。阅读好教,写作难教。于是,阅读用心教,写作马虎教。阅读扎扎实实地教,写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教。这固然与写作知识体系比阅读知识体系更不完善有关,也与我们部分语文教师“阅读老大”的旧思想有关。我同意潘新和教授的理念:所有的阅读,最后都要指向写作。所有的语文教学行为,最后都要着力在写作上。在这一章中,您可以读到我的一些尝试:如何让阅读为写作服务。如何让写作成为语文教学的最后归宿。
第七部分 变学科技能为班建动力
我做了19年班主任。我痴心于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有我自己的“小算盘”:只有做了班主任后,我才能理直气壮地,轰轰烈烈地把所有的班级活动都变为语文活动。语文教学生活化才可能成为现实。语文即生活啊!而孩子们日日就生活在班级中,我们如果做了这样的一个王国的国王,那么,语文学科教学和德育教育,便会相携相扶,相融相生。在这一章中,你会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像变魔术一般变学科写作技能为班级建设的推手与动力。德育水灵灵,写作笑盈盈。
第八部分 变象牙写作为红尘写作
带领学生走进滚滚红尘,让孩子们从书斋少年变为小小公民,让他们在流动的社会生活图景中学习语文,学习作文。“象牙塔写作”因此而变为“红尘写作”,这是我孜孜以求的作文教学生命图景。 在这一章中,您可窥见一隅:仿真的生活,全新的体验。富有生命质感的文字从小小孩子的笔下流淌出来。世界是我们的教材,语文是我们的工具。我们带着语文的刀戟行走世界,仗剑行侠,快意恩仇。写作,因此而获得了一种尊严。没有和滚滚红尘接轨的写作,难道是有尊严的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