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文言文教学

作者:山东省汶上县次丘镇中学 赵洪军  时间:2015/7/3 16:53: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65
  通过学习,聆听专家的报告,观看视频,翻阅学习园地,收获多多,尤其是在文言文教学方面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下面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文言文教学。
  一、关注课前的信息收集。
  提前半个月布置观看或查阅与苏轼有关的视频或信息。设置这样一个小激发语: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这一切,都将带动我们去一品东坡风采的。
  设定这样的问题:
  1.苏轼所处时代背景。
  2.苏轼姓名的研究。
  3.苏轼被贬了几次、原因、其间的诗文。
  4.苏轼与佛。
  5.阅读康震、余秋雨、林语堂等大家对苏轼的评价文章或书籍,等等。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话题或多个话题做研究。当苏轼的思想润泽了学生,当学生对苏轼的认识厚实起来时,再来引领此文,甚至关于苏轼的所有诗文,都能让课堂达到风生水起的境界。老师稍加引导,课堂中呈现的就是琳琅满目的资料,呈现的就是众说纷纭的观点,呈现的就是学生自主的学习精神。
  二、关注文化意蕴。
  我觉得文言文的教学还应该关注文体文化和主题文化的感悟和体验。
  1.辨别文体,领悟文体文化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游记散文,在朗读时应该读出散文的这种文体的语言风格来。当然,读准字音,读出逻辑重音是一般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也是浅层次的。而读出文体特点,把握文体的语言风格是高层次的。这样的游记散文,在初中学段很多的,骈散结合,富有文体之美,无论是景状物抒情、融情与景,还是托物言志,语言风格或是清新自然,或是优美生动,或是含蓄隽永,无一不是作者作者胸中块垒的写照,尤其是那些生活阅历坎坷的文人,他们的经历或者遭遇、志向或者情操在文章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文本的朗读节奏和作者感情起伏变化是一致的。朗读《记承天寺夜游》和《爱莲说》一文,都有叙事和抒情,后者还有有议论。叙事的句子用陈述语气来读,体现出诉说感,抒情句子应浅吟低唱,而后者中议论的句子用慨叹的语气,对于“牡丹之爱”一句,当用讽刺语气。
  2.读懂文意,领悟月亮主题文化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验自然离不开 “月亮”这一主题文化。古代吟诵月亮的诗词佳句可谓多矣,思乡怀人是最多的:如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借月亮表达思乡之情;李白“长安一片白,万户捣衣声”和王安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借月亮来抒发相思之情;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借月亮来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等等。而张若虚“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更是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富有浓厚的哲学意味。苏轼在散文《赤壁赋》中这样描写月:“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描绘了月夜赤壁的景色。徐徐清风、缓缓月升、薄雾蒙蒙,景很美;饮酒诵诗,人更雅;如御风,如登仙,有种超然独立之感。总之,苏轼以月入诗入文,恐怕不是一时兴之所至,而是一种生活阅历的积聚,一种文化的积淀。
  所以,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可以引导学学生理解和感悟月亮这一主题文化。从搜集整理关于写月亮的诗词句,美文入手,比较品读,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体验。
  三、设置情景激学习兴趣。
  文言文本身枯燥无味,这种文体离我们时间相隔较远,对学生来说,会对文言文产生敌对情绪,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尤为重要。比如,从《记承天寺夜游》三次磨课的对比看,仅一个小小的导语的设计,就费了老师们不少的心思,《记 承天寺夜游》一文导入语,从青岛的月亮入手,大家知道昨天晚上青岛的月亮什么样?(投影)月亮美吗?(不美),或许是近些天来的雾霾,给皎洁的月光蒙上了灰朦,然而在930年前的承天寺,苏轼与大家不同的是遇到了一轮明月,正是那轮明月带给了苏轼不同寻常的夜晚,成就了千古美文《记承天寺夜游》。这样导 入,学生很好奇,也很想知道青岛的月亮怎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积极性。
  四、将“读”进行到底。
  研修学习丁老师和整个课题组的《记承天寺夜游》的磨课课例,丁老师坚持将“读”
  进行到底的做法的确值得效仿!
  经过三次教学设计和反复打磨,整堂课可以概括为“从读中来,到读中去”,无论是“情景导入”还是“整体感知”,无论是“赏析品味”还是“拓展延伸”,始终贯穿着一个“读”。学生或朗朗上口的读,或低头品味的读,或班级齐读,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文本的背诵,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篇文言文,我们首先应指导学生会读文言文,读准了,读对了;再指导学生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读熟了,读透了,读出疑问,以便质疑交流;最后各抒己见,分享学习成果,达成共识后,去读出韵味,读出意蕴,最终力求熟读成诵。
  五、激发思维火花。
  在整节课上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归纳问题主要围绕“苏轼为什么记承天寺夜游?”,触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质疑,并进行释疑,解疑课例中从头至尾都可以看到老师对学生问题的重视。读题目?有待疏通了文意,老师又是让学生品读,然后自己解开这个谜,也就是自己质疑,自己品读,自己回答,文章的深意也就凸显了出来。在 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情感体验得以充分调动,加上背景资料的辅助,学生在与老师、与文本的碰撞下体会到文本深刻的意蕴,感受到作者微妙的复杂的心境,对 文本的解读逐层深入,课堂有许多新的生成。我觉得丁老师不是将自己的解读强压给学生,而是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人,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经验,从而更好的指导今后的学习。
  在专家名师们先进教学理念的洗礼之下,我的内心变得开放、充实、融合起来,我期待在课改的新天地里畅快地呼吸,让文言文教学之花在自己的课堂上也诗意地绽放,特别欣赏刘晓凡老师在磨课反思中的这句“努力是生命最唯美的姿态’,的确,努力是一种态度,努力前行,借他山之石,为自己,更是为可爱的孩子们铸造属于自己的人生之玉。
  六、强化总结提升。
  近两年,一直致力于“少教多学”的教学研究中,我越来越发现,真正的学习形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自主思考,自主质疑,每一次学习,都是一个小型的专题学习。而这种专题学习,我简单总结为这样的思路:“引领专题学习——归纳专题学习方法——实践于新的专题学习”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 引领下真正意义走上自主。学习本文,丁老师有着明显的目标——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入 手,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披文入境、披文入情,多角度、深层次品读。丁老师紧紧围绕目标,设计了多种情形引领学生品读。我想学生肯定是就这篇文章而言,收获不小,那么拓展为一类呢?所以,我觉得在引领之后,就应该是由点到面的提升总结:一篇精美的文言文,如何做到深层次品读?课程的设计增加了这样一个提升,我认为日后对孩子自主学习会产生极好的影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