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兴趣”入手,改变教师行为
作者:溧阳市第六中学 周卫平 时间:2006/3/7 20:43:0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041
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学生思考的问题,某学生回答错误,老师微笑着说:“老师很欣赏你的勇气,只是金子还在沉埋的沙土中,你还没有找出来,继续找。”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是一种尝试,但尝试失败了,此时教师必须立即加以鼓励,如果教师不置可否,淡淡地说一声“坐下”,学生的心灵感受又将如何?恐怕长此以往,举手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会丧失殆尽,更不要说回答问题的兴趣了。
学生拿自己不会做的或做错的题目去问老师,老师觉得此题已讲过几遍或者很容易,便不无嘲讽地讲“连这题都不会,你怎么学的?”“你可真行,连这道简单的题目都不会?上课怎么听的?”等等诸如此类的责怪、批评。这是我们在教育生涯中经常遇到的现象,且不说这题到底是否真的容易,单就该教师这两句看似轻描淡写(习以为常)的话来说,学生听了会有何感想?面对这样的责备,学生恐怕下次再也不敢再领教了。于是乎,在你老师面前,一切都得隐藏起来,否则,谁知道会不会因自己的坦诚而又遭来责难呢?由此推想下去,作业不会不去问老师,遇到一件难以解决的其它问题,也不去向老师请教,作为老师的你,工作真的轻松了许多,但其教学的成绩及班里的工作走下坡路是肯定的,闹不好,就要贻误一个班集体。这样的老师教下去,将贻误一代二代......多少代人!相反,一个聪明的老师,对这样不懂就向老师倾诉求教的学生会大加赞赏。其态度之和蔼,语言之亲切温柔,使学生如沐春风,再加上几句“以后当心类似的题目,我相信你以后会注意的”诸如此类的提醒与鼓励,学生便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鞭策自己,勉励自己。这样的尝试便是成功的尝试,在这样的尝试中,学生也会提高兴趣。
每次的练习,教师更需要精心设计。时下许多老师尝试分层练习,这种做法,笔者认为也是一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光明之路。分层,就是根据学生学习现状把平时接受能力强,基础知识学得扎实的一些同学和平时学得较慢,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区分一下,让他们在不同的层次的练习中均有好的成绩,让他们都获得尝试成功的机会,以此逐步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兴趣。
笔者经常看到有这样的一类教师,其表现是:教育学生要树立理想,学习要有毅力,要持之以恒,要有自信心......这样的教育当然有必要,但我认为也要看教育对象。小学生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这样的教育恐怕收效甚微,初中高年级与高中学生恐怕讲多了也无效。须知,理想,毅力,自信心......诸如此类的品质,对于大多数没有多少人生经历和磨练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何况,这种带有逼迫性嫌疑的教育其可行性也值得思索。还是这句话,孩子的学习中最实际的是要觉得“好玩”——有兴趣。因此,作为教师,不深入了解学生心理、不根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去抓教育教学,那也是枉费口舌与心血。我的看法是这样的,理想、毅力、自信心......的教育最好是放在活动中,比如演讲、舞蹈、朗读、知识竞赛、远足等等的活动都能展示与锻炼学生的各项品质。可惜的是,我们某些教师只注重某项活动的竞赛获奖情况,忽视了每项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错失了许多良好的教育契机,这实在令人遗憾。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关注学生的心灵的需求,这便是我们教师行为的着眼点,兴趣是学生心灵成长与发展中最外显也最具内驱力的一种心理,把握这一心理,从这一心理入手,改变教师的观念与行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更显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