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多媒体的语文教学挑些刺
作者:佚名 时间:2006/7/26 11:45:3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82
首先,我们教师往往喧宾夺主,以声像画的欣赏代替了语文实践。有的教师,为了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在上课时往往播放一些与课本内容无关的影音作品,把语文课变成了影音欣赏课,造成主次颠倒。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语感”而获得的,而“语感”的习得,得通过反复的语文实践来实现的,否则,电脑屏幕上虚拟的图像将使学生远离真实与自然。如一教师上王维的《山居秋螟》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句,仅以蓝田集团的“莲藕汁”的广告图景作为形象背景,很难让学生联想到一群村姑们在皓月当空下洗衣归路上嬉戏的喧闹声和渔翁在月下独钓的悠闲及快乐的情意。
其次,就是弄巧成拙,用屏幕形象代替文学意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决不能用屏幕画面代替文学意境。因为一旦如此,学生头脑中就只有“这幕”“这一个”,而没有什么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了,电脑的想像,往往会强加于人,形成一种形象霸权。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在我们没有接触声像之前,它应该是一个土里土气神通广大的毛猴,可是一看到多媒体上的孙悟空,却是如此的艳丽如此地令人不敢苟同。又如诗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如果仅在屏幕上展现一雨景一孤舟的画面,也很难让学生想象出野外空寂无人的文学意境的。其实,语言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学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一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纵使电脑专家调动多少画家,画它千张万张画,也不能替代你我心目中的形象,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再次,就是软件不“软”,心中无学生。软件制作有一个基本原则,即软件要“软”,要适用、方便,但现在大多数教师,全然不考虑整体的布局,一味投其学生所好,选择一些与课本内容无关的图片,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享受。如一教师在上《灯》这一散文,前后十五分钟仅以一煤油灯孤零零地展示在屏幕上,让学生丈二摸不着头脑。
另外,就是一些教师,没有认真考虑课堂的容量,以为课堂内容越多,学生掌握的知识就越广,以致在课堂中,安排了超容量的练习,让学生接受不了,消化不了,使课堂变相成为“增负”的课堂。
最后,就是对机子性能不熟悉,临阵上场,加上心理紧张,往往是紧握鼠标,端坐机前,对机子的关注程度胜过对学生的留意程度,教师成了操作员,课堂上的“人气”,即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更有甚者,还得专请电脑教师一旁守候,中途如有故障,教学双方只好尴尬地等着,间断冷场,令人扫兴。
笔者认为,多媒体之于语文课,就像化妆品之于女人,化妆品可以使女人更加漂亮------假如运用得恰当的话。但假如女人本来不漂亮,单靠化妆品却无法使其美丽起来。然而,化妆品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并非易事,用得不当,自会有害。多媒体的运用也是如此。就本人狭隘的视野所见,用得恰到好处的多媒体课件实在寥寥。问题是,化妆品用得不当,至多是有损于运用者本人的健康和美丽,而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如果运用得不当,其危害则不在小处。
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是使我们的学生亲近祖国的语言,热爱祖国的语言,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然而多媒体的不适当运用,影响着我们这一目标的实现。一位德国教育家说:“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学生感官、运动机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是极为有害的。
我们以为,语文课必须坚持以语言为主体。任何其他的方式都是次要的,都必须处于极为从属的位置。然而,我们所看到的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常常喧宾夺主,颠倒主次。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注意几乎都被非语言的内容所吸引。常常是一节课上学生把注意集中在语言阅读上的时间远不到二分之一,使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学生阅读又遭到掠夺。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音像手段对文本阅读的简化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但这个帮助,我们是否十分需要?如果我们的教材所选的内容基本适当,应该说就是不必要,或基本是不必要的。语言的魅力在于语言阅读本身,语言阅读的乐趣就在语言阅读中的二次创作之中,如果总让我们的学生吃不需要自己嚼便可以下咽,不需要自己消化便可以吸收营养的食品,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总有一天,他们连饭也不会吃的。
为了能避免目前的多媒体教学误区,我们总要想法来扬长避短。首先,要扬多媒体之长,充分发挥其信息含量丰富,信息处理快捷,声像画又同步的优势。其次,要避免多媒体之短,减少机械性,加强交互性。在课件制作时,应力避传统的流程式结构。再次,还要全面提高语文教师的电脑操作技能,加快多媒体教学多种功能的开发利用,至少要尽快让多媒体教学的画面活起来,让学生直接参与进来,逐步使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真正“现代”起来。
如上所说,很有点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嫌疑,对此,我不想举出实例为自己辩白,只是重申:女人的美,在健康,在资质,在内涵,化妆品的运用,为其下策。语文,语言是本;其他手段,未技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