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教育视角下的六桩文化事件(组图)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8 12:33:19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2026
子尤,实践着常人无法企及的生命道德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请关注子尤,他为自己塑造出另一种形象,正等你来评价
如果你是一位歌者,请关注子尤,他对生命的一种理解,正等你去歌唱
如果你是一位思想者,请关注子尤,他灼痛了生命的思想和道德,正等你去锤炼
即使你只是一位过客,也请关注子尤,他心中的方向,正等你不经意间举足尝试
他问:“谁敢喊:虽千万人,吾往矣;谁又将两亿年握在手里”?
他说:“一次大手术,两次胸穿,三次骨穿,四次化疗,五次转院,六次病危,七次吐血,八个月头顶空空,九死一生,十分快活!”
“2004年2月,一次我和妈妈外出,在过天桥时,我忽然对妈妈说,希望自己有一个传奇的人生。谁想到,一个月后,这天桥之上苍天之下的话,竟应验了。我得了癌症,住进医院直到现在。”渴望传奇人生,命运如他所愿。2004年3月24日,正在读初中二年级的子尤,忽然感到右肩剧痛,呼吸窘迫而被送入医院,后来经过医院确诊,13岁的他患上了罕见的纵膈恶性肿瘤,经历了同龄人无法想象的生死爱恨。
他叫子尤,一个和“自由”谐音的名字。
他的生命,自己做主。他与李敖比狂,与病魔比酷,与时间比速度,与生命比长久。
纵使青春狂野,又复何伤?子尤把可怕的癌症看作“上帝送给我的最好的礼物……我给你们看我的生,给你们看我的死,我的爱,我的痛……”当“超级女声”张涵韵在蒙牛乳业集团和娱乐公司的包装下唱着“酸酸甜甜就是我”时,子尤已经走入命运的一方极地,在死亡面前高歌,在生死爱恨前快意人生,在生命即将虚无之际质问“这个故事会怎么收场呢?”子尤没有看到故事的结局,他并非神灵,只知生,不知死,这也是人类的遗憾。他也许会像作家萧红遗笔所说的那样:“我将与长天碧水共处,……身先死,不甘不甘!”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有谁曾经和生命对话,唱出不朽狂歌?子尤似有使命而来。酸酸的、甜甜的,这是生命的味道吗?子尤体验到的却不是这样,他看到了疾病的恐怖、命运的无情,看到了生命的极地和极地行走时自己那颗狂热而清醒的心。2006年10月22日,子尤平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他的世界没有阴霾,更没有惨淡的心绪。
通过媒体把生死爱恨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子尤似乎和那些“80后”娱乐明星没有什么两样。娱乐明星是在把自己身上有市场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他们渴望通过“被看”把自己的作品推销出去。他们的作品就是商品,他们的价值就是市场,他们的生命就是秀场。
子尤不同,他在娱乐时代建构了一种新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他展示自己的生死爱恨,期待着“看”到的人和他一起品尝生命的甘露,甚至毒液,把握命运的咽喉,让命运屈服于“我”。他“被看”到的是向不可能开战,癌症已经宣布他的死刑,他无权选择。子尤和他的母亲偏偏向不可能宣战,这对“狂妄”的母子硬是从不可能中寻找到了一种新的可能。子尤的生命并没有得到延续,但是在医院里和病魔搏斗的四个年头,子尤的生命力雷雨般倾泄,有谁敢和他比生命的密度、强度?
世上只有一个子尤。同样叛逆、犀利,子尤与韩寒相比,多了大气。同样向往花季,子尤和张涵韵相比,多了深刻。只是,韩寒和张涵韵似乎更能代表少男少女的常态。当青春期正困扰着无数少男少女的心灵,当娱乐、市场正迷惑着思想者的双目,当生命价值和意义正困惑着前进者的脚步,子尤带给了人们不可思议的东西。
面对生命,人们应该有子尤那份清醒和高傲,子尤创立了一种新的生命道德,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傲视生命。只有这样有道德的生命,才是不会浪费的生命。
在学校里,生命教育逐渐成了一个时髦的名词。生命是什么?怎样热爱生命?在青少年的主流文化中,应该加入子尤的这种狂热不息的生命意识。
恶搞,让人似笑而非“笑”
“恶搞”引发的是一种怎样的笑声?中国人还会健康地笑吗?
如果说子尤在生命面前表现出一种狂态的话,“恶搞”也表现出一种狂态。只是,“恶搞”的狂态让人啼笑皆非。2006年,最让人发笑的是“恶搞”,同时人们对此也惊怵不已。
红色经典《闪闪的红星》,被“恶搞”成网络短片,叫《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作者化名“胡倒戈”,时间是9分36秒,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变成“八七电影制片厂”,小英雄潘冬子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潘冬子的父亲变成了地产大亨,潘冬子的母亲则一心想参加“非常6+1”。
陈凯歌的电影《无极》被改编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恶搞”就像一场文化流感,迅速在网络上蔓延着。红色经典、流行文化、著名文人,都被“恶搞”了。连传统文化也没有幸免。诸葛亮被弄成吃了“伟哥”,林黛玉穿着三点式出来,李白的一首诗被“恶搞”成:“李白来到烤鸭店,口水直流三千尺,摸摸口袋没有钱。”
“恶搞”几乎成为2006年网上最流行的词汇,它的流行已经到了至少能跟去年的“PK”相提并论的程度。
一瞬间,经典的光环不复存在。经典变得光怪陆离,引发了一片笑声。
社会各个方面谴责这种几乎席卷整个网络的恶作剧,认为如果只是像《后街男孩》似的恶搞,尚无伤大雅,但是红色经典不容恶搞,中国传统文化不容恶搞。为什么会出现恶搞呢?光明日报网络信息部主任、光明网负责人张碧涌说,根据他们查阅的网上调查,45.27%的网友选择的是打着创意的旗号哗众取宠,还有37.72%的网友选择的是吸引眼球,追求商业利益,揭示出商业网站在“恶搞”中所起的作用。
截至2006年6月底,1.23亿网民当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了14.9%,约为1833万,网上看“恶搞”作品的大多数是未成年人。“恶搞”搞乱了社会大多数人所遵从的主流价值观、荣辱观、是非观,还搞乱了道德底线,引起广大网民和群众普遍的不满。
专家们从多个方面对“恶搞”进行了分析、批判,但是,他们都忽略了“恶搞”所引发的笑声,以及谁在发笑、怎样发笑,这种笑有什么影响。
“恶搞”引起举国上下一片笑声。中国人有非常悠久、丰富的通俗文化,中国人是一个善于笑的民族,有非常丰富的笑的材料。各种各样的“恶搞”也算是笑的材料。面对“恶搞”,人们笑了。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有的人笑了,而且笑不可遏;有的人却没有笑,而且皱起眉头,生怕这种笑一传十,十传百。
笑又何妨?只是,这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我们还会健康地笑吗?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古人的笑。
笑是古人面对世事的一种态度。有的“笑”是智者嘲世。“笑”是连圣人都不可缺少的东西,也并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境界,唯有达者才能悟到无穷之“笑”。
有的“笑”能净化性灵,是净化社会的“清洁剂”。“笑”能够揭露社会上的一切虚假和丑恶,阻止违背仁义的行动。
有的“笑”能够疗救心灵丑恶,能够使蒙昧贪痴之人惭愧悔改。“笑得好”就是“医得好”。
有的“笑”是排忧解愁的良药。
有的“笑”是一种轻松闲适的趣味,雅俗共赏。
随着时代变迁,一些引古人发笑的东西,已经完全提不起现代人的兴致了。但是,笑依旧重要,尤其是在“恶搞”面前。“恶搞”所引起的笑无法起到上面的“笑”所起的功能。大多数“恶搞”作品没有智慧,也没有心灵,只是大众娱乐文化中泛起的泡沫而已。所以,“恶搞”无法引起健康的“笑”。纵使“恶搞”作品也体现出了某些现代中国人丰富的想象力,但是,就像原子弹掌握在恐怖分子手中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样,如果“恶搞”总是体现着“恶意”而非善意的话,它也只会引发恶意的笑。这样的笑是不健康的。
2006年8月23日,一篇名为“我也碰到JP男了”(JP是“极品”的拼音缩写,含贬义)的转帖文章占据了中国人民大学BBS“十大热点话题”头条,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火车上遇到人大研究生王奔与邻座女生搭讪的种种不堪情形。“我的脑子刷地一下全空了,懵了。”生平第一次看到这么多辱骂自己的语言,王奔在电脑前坐了4个小时没动,拿鼠标的手都麻木了,手心里全是汗水。
这样的“恶搞”还有什么善良可言呢?这种“恶搞”引发的笑声,还有什么善意可言呢?
中国人为什么不会健康地笑了呢?
红楼秀场,何处是故乡
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红楼秀场引起一片苦笑国学教育如何踏上归乡路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