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教育视角下的六桩文化事件(组图)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8 12:33:19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2051
日本漫画和美国漫画蜂拥而至,尤其是日本漫画,日本外务省利用“政府开发援助”中的24亿日元“文化无偿援助”资金,从动漫制作商手中购买动漫片,无偿地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电视台播放。在中国青少年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占60%,欧美占29%,相形之下,中国原创动漫,包括港台地区的比例只有11%。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约为3.8亿人,人均拥有国产动画片仅为0.0012秒,而在日本,这个数字为5分钟至8分钟。
我们不应忘记,体现出真正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动画作品,才能够和洋动漫抢夺青少年的眼球。
据国家工商总局对27个省、区、市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6年10月,目前全国动漫制作机构达5473家,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截至2005年,全国有关动漫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4万人,在校学生46.6万人。2006年国产电视动画片产量已经超过8万分钟,《小鲤鱼历险记》、《虹猫蓝兔七侠传》、《渴望蓝天》、《奇奇颗颗历险记》、《抗日小奇兵》、《三毛流浪记》、《围棋少年》、《大耳朵图图》、《天下掉下个猪八戒》、《天眼》、《东方神娃》、《精灵世纪》、《快乐东西》等一大批优秀国产动画片相继问世。但是,国产动画片总体质量普遍不高,想象力不丰富,创意不足,而且没有把握青少年的审美心理,并且没有突出它的中国特色。很多国产动画片仍旧在走着说教的老路,面孔令人生厌,像极了花白胡子的老头儿。
国产动漫产品的发展水平大概是和想象力水平成正比的。拿什么拯救国产想象力?中国的教育肩负着为动漫产业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任,同时需要动漫等艺术来补充它在一定程度上缺失了的想象力。它能在不远的将来拯救国产动漫的想象力不足吗?
“80后”,无限可能的一代
“80后”是个号称9000万的庞大群体他们是不断发展的一代,只有时间可以评判他们
子尤去世、“恶搞”、“红楼梦中人”选秀、戒除网瘾、动漫,还有略显冷落的“超女”,大概是2006年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一些文化事件。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影响了这些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反过来,这些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又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它们所影响的青少年被称为“80后”。2006年网上对“80后”的讨论,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热点。
关于“80后”的讨论已经不新鲜了。追溯起来,“80后”最初引人注目,开端于韩寒、郭敬明等几个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偶像作家。他们一夜成名,颠覆了传统中国人的成长模式,也让“80后”这个概念开始广为人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80后”渐渐脱离了这一单薄的内涵——这个号称9000万的庞大群体,覆盖了从学校到职场的所有年轻一族。他们个性鲜明、特立独行,其生活方式不仅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辈,甚至与“70年代”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有人说,“80后”大学生既缺乏上世纪50年代大学生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情怀,也缺乏上世纪60年代大学生追求精神解放的觉悟,同样缺乏上世纪70年代大学生善于自省的精神。刘海洋用硫酸泼熊,马加爵的连环杀人案,让社会更加关注“8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的困惑……
但是,随着一些特殊人物的出现,人们以前对“80后”的看法已经无法令人信服了。
一位是李春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一个普通平凡的大三学生。2006年7月21日18时45分,为救两名落水儿童小明和小峰,李春华走完了22岁短暂的一生。大学3年,李春华上课永远是最认真的,笔记永远是班上最好的,到图书馆借书也是最多的。他所有的功课都是优秀和良好,他甚至还不会玩电子游戏。在生活上,李春华又是最节俭的,一个星期兼两三份家教。李春华家境贫寒,不仅从来没有申请过助学贷款,反而“资助灾区儿童,参加义务家教,帮助孤寡老人”。
另一位是施永辉,1980年出生的施永辉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23岁时开始独立承担小组规模的“973”研究项目。2006年3月,施永辉和实验小组成员第一个用大规模方法鉴定了棉花纤维发育中重要的生物因子,被称为“80后”科学新秀。
还有一位身患白血病,从2006年4月开始无偿去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的志愿者李华芬,她说:“我只想在活着的每一天做有意义的事情。”
谁更能代表“80后”?叛逆、犀利的韩寒?剽窃别人作品的郭敬明?“超级女声”李宇春?还是舍己救人的李春华?追求生命意义的李华芬?勇克科学难关的施永辉?
这或许是个不讨人喜欢的问题,北青网上一位署名为“墨痕”的网友说:“我就是我,不是任何人所替代的。成功并代表不了一代,我们不想去否定哪个,或者肯定哪个,我们活的是我们自己,与那些所谓的我们的代表无关,最好少把我们扯在一起。”虽然这位网友不喜欢“代表”,他的话还是“代表”了大部分“80后”的性格特点。
“80后”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这大概也是个伪问题,因为“80后”是不断发展的一代,他们正在步入社会,正在走上生活的舞台,我们还无法预见到他们会在国家、世界的发展中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无法言说的事情保持沉默。署名为“天使琪琪”的网友说:“在经历了年轻的狂妄,年少的无知后,社会教育了我们,现实改变了我们。任是70年代、80年代,还是未来的新一代,我们终将被社会塑造,所以我们不迷失,更不会放弃。”(记者 杨桂青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