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教育视角下的六桩文化事件(组图)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8 12:33:19  来源:中国教育报转载  人气:2053

                                                   红楼秀场
  在红楼秀场,引发的也是一片笑,这次是苦笑。 
  《红楼梦》新版电视剧重拍,拍摄方在全国海选演员,美其名曰寻找“红楼梦中人”。 
  这次海选创造了近几年平民“造星”运动的纪录:官方网站自2006年8月21日开通以来,截至2006年12月22日12时,累计访问量超过2亿人次,报名人数突破42.4万。其中,报名扮演贾宝玉的选手22.8万人,报名扮演林黛玉和薛宝钗的选手分别为1.83万人和1.34万人。 
  且看网上登载的某地红楼梦选秀现场。一个长得憨憨的中学生模样的男生一上来就大声唱道:“我们是红楼梦的接班人,沿着旧版演员的光荣传统……” 
  《红楼梦》中有两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莫非这些报名者参透了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秘密?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曾说:“在一次面试中,我问一个选手对黛玉有什么看法,谁知他答道一个月万儿八千不嫌少。原来他将‘黛玉’听成了‘待遇’。”很多选手认为,演贾宝玉只要装个娘娘腔,演林黛玉只要会哭。 
  《红楼梦》中有个大观园,红楼秀场大概也是个大观园吧。在“红楼梦中人”上海赛区,参加海选的选手有人愿意出50万元人民币买角色。有的参选者说,如果有幸成为“红楼梦中人”,以后的命运就会改变。有的家长想让孩子“一夜成名”,竟让孩子休学,一心应对选秀,就像逼着孩子准备高考一样。 
  海选“红楼梦中人”暴露了很多问题,引发了很多议论,以至于有些人怒喊:“动什么别动红楼”。的确,秀场内外,演员群中,大家对《红楼梦》的演绎像极了一场“恶搞”。面对一部古典名著的这场现代遭遇,正在升温的国学教育会说些什么呢? 
  有的媒体担忧着当前国学教育的缺失。固然如此,但国学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如果国学教育做到了教所有的孩子都能说出《红楼梦》作者的名字,金陵十二钗都是何许人,又有什么用呢?有个知道曹雪芹为何许人的参选者说:“我来报名《红楼梦》,可以说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今天没下雨;地利,曹雪芹是南方人,他前后鼻音不分,我也是江苏人,前后鼻音也不分;人和,我觉得今天的评委老师都非常和蔼。”如此巧解天时、地利、人和,说“曹雪芹是南方人,他前后鼻音不分”,这样的知识能够帮助她理解曹雪芹的内心世界和《红楼梦》的个中深意吗?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只有《品三国》这样的作品才会“忽悠”着大众迷“三国”的时代,也是一个随意戏说经典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知识挽救不了“恶俗”的文化。认为国学教育就是多背诵几百首唐诗的学校,能够帮助学生寻找到古典名著中的智慧吗?
  网瘾,文化该负起多大责任 
  网瘾少年到底在网络上寻找什么?有什么文化产品能够替代网络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