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2400字,结合古今谈对于生死的感悟。
《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 杨赢
教材依据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
设计思想
1、 教学指导思想:遵循新课程理念,在单篇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整合
2、 设计理念:适当整合,注意比较,让学生能供在文化的背景下对所学过的课文进行整合比较
3、 教材分析:这是一片比较复杂的课文,其中的情感意蕴很深。我与地坛之间的关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者在地坛中得到了什么?如何引导学生结合作者身世进行思考,这是一个问题。最后归结到宇宙人生的角度,这有一定的高度,是目前学生的层次比较难以达到的,因此在文本梳理的基础上,导入学生熟悉的文本进行整合比较,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4、 学情分析:学生受学校环境限制,思想比较封闭,感受性不强。对于宇宙人生缺乏必要的思考。因此课文必须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整合比较,在学生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去激发学生内在的激情,引导他们去尝试思考宇宙人生的道理。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清思路,了解我与地坛、我与母亲的关系
2、 能力目标:欣赏文中描写景物的优美文字,学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自然景物中超脱生死的感悟
教学重难点
1、 我与地坛、我与母亲的关系
2、 作者在自然景物中超脱生死的感悟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韩少功对我与地坛的评价:《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二) 了解作家
史铁生,北京人,中国当代作家。青年是因双腿残疾而走上创作道路。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他的创作是真正的对心灵的搜索与诘问,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比较突出地表现出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三) 走进地坛
地坛,又名方泽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场所。在天坛等几经修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所在时,地坛却在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
(四) 字词积累
坍圮pǐ 猝cù然 隽juàn永 撅juē 捋lǚ 熨yù帖 恪kè守
坍圮:坍,倒塌;圮,毁坏。同义连用,倒塌,坍塌。
隽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恪守:严格遵守。
失魂落魄:形容心神不定非常惊恐的样子。
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
(五) 整体感知
1、 我如何来到了地坛?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