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兆传承2009年高考专家押题(二)现代文阅读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7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5/25 18:00:46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5210字。北京天兆传承2009年高考专家押题(二)现代文阅读
  【押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苏轼《前赤壁赋》对前人时空观的超越
  戴云波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后,古往今来关于时间不能追问也无法解释的困惑与定式被突破。时间与空间不再是孤立与绝对的概念,使人们对四维空间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传统的时空观念在中国古代文人或哲人的笔下很早就是一个长咏不衰的主题。孔子曾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体现出一种深沉博大的时间意识。他也曾对主宰万物轮回的天、天道本能地产生一种敬畏:“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应当说,这种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喟,对沧海桑田、风物变迁的吟咏构成了古代诗人与哲人的时空观。
  东坡在《前赤壁赋》中首先借与客的问答,以客之口忆及当年曹孟德与周郎的赤壁之战:“方其破荆州……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种对往事豪杰的追忆与慨叹无疑是对传统时空观的延续,因此与永远流逝的时间、无限寥廓的空间相比,人生是如此渺小,再壮怀激烈的人生也终免不了要灰飞烟灭。然东坡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如何诠释这番话,历来见人见智。笔者认为,东坡关于“变”与“不变”的一番议论不仅体现了东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也是对传统时空观的超越。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首先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一方面固然指月的圆缺不会随时间方式实际的改变,另一方面也指万事万物、客观世界自己的规律与进程运转,不会自动地发生变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句话非常深刻,可说有一定相对论的思想因子在里面。从变化的眼光看,无论是从时间的流逝变化、自然万物的演化进程、人的自身繁衍变化等任何角度,天地没有一瞬间停止过变化,而我们所能感知、观察到的变化与天地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以及还将继续发生的变化进程相对比,又不过连一个瞬间都谈不上;从不变的角度看,日起日落,月圆圆缺,水流花开,万物生生不息,失灵与自然皆是不可穷尽的,倘若沉湎于对往事的追忆,胶着于对生命苦短的恐惧,则无法享受自然馈赠给我们的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朝茵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正如二维世界的生物永远无法感知三维世界的空间概念,对传统时空观的超越使《前赤壁赋》具有了一种高原绝尘的精神素质与峭拔雄奇的哲学内蕴。
  (选自《古典文学知识》,有删改)
  1. 下列对苏轼“时空观”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时空观”既延续了传统的时空观,又体现了苏轼本人对时间和空间的独特认识。
  B.  苏轼的“时空观”中关于“变”与“不变”的一番议论不仅体现了东坡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也是对传统时空观的超越。
  C.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指万事万物、客观世界按照自己的规律与进程运转,这是苏轼的“时空观”之一。
  D.苏轼的“时空观”对沉湎于对往事的追忆,胶着于对生命苦短的恐惧的人有一定的警醒作用。
  答案:A
  2.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苏轼的“时空观”的一项是
  A. 时间是不可逆的
  B. 万事万物、客观世界不会自动地发生变异。
  C. 万物生生不息,生灵与自然是不可穷尽的。
  D. 二维世界的生物永远无法感知三维世界。
  答案:D
  3.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爱因斯坦在其理论中,阐述了时间与空间不再是孤立与绝对的概念,使人们对四维空间产生了无尽的遐想。
  B. 对时间流逝、人生短暂的感喟,对沧海桑田、风物变迁的吟咏构成了我国古代诗人与哲人亘古不变的时空观。
  C.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体现出的“时空观”源于庄子对时间的认识,因为庄子的时间论已经有了现代相对论的萌芽。
  D. 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知,儒、道、释等思想体系曾经交融并影响了我国古代文人的时空观。
  答案:D
  【押题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散文中的闲话笔调
  吴永福
  散文写作中,最有兴味的或许就是笔调了。笔调,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现代散文中,有一种甚为风行的笔调,就是闲话笔调。胡适曾说:“白话散文很进步了。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小品,用平淡的谈话,包含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可见所谓闲话笔调就是谈话风格的,或者说用谈话方式来作文。
  此种笔调经周作人、林语堂等人的提倡,便有了以性灵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之说。此种谈话风格的小品文笔调,林语堂甚为醉心,并在许多文章中反复申说。林语堂因甚为欣赏谈话风格的行文,还力主扩充散文的篇幅,但要以此来挑战古文的简洁,就不足为训了。用谈话方式来作文自然是很好的,但作文毕竟不完全等同于谈话。若是真将那种谈话过程记录下来,也够得拉杂,更不用说话题的游移了。梁实秋先生力主行文的简练,就要明智得多。呼应于周作人的 说法,林语堂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但又格外地张扬了幽默。幽默可为行文增添风趣,但若过分大张旗鼓地提倡,则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幽默。
  闲话笔调是散文中较为自然的言说方式。此种笔调是用说话来交流的,心中存有一个交谈的对象,如此即可展开交流。至于所谈的题目并未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