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教案: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
- 资源简介:
约3310字。
研究性学习教案:中学生读书方法研究
巴东一中 胡其林
一、研究背景
读书,作为学习的第一要义,对学生学习特别是文字科目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第15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在我校首届读书节活动开展之际,研究中学生当前读书的渠道、方式和方法,对提高学生读书效果、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全民读书素养意义重大。
1、随着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普及,人们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读书方式已由纸质阅读转入了网络、MP4、手机等媒体阅读,阅读渠道多元化,读书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发展趋势。
2、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等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读书由内敛积淀型转向开放学习型,由被动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由一般性阅读转向研究性阅读。
3、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原来已有的读书方法(如预习法、圈点法、批注法、摘抄法、机械记忆法)已经不适应高中新课程的学习了;因此探究新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对高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势在必行。同时,随着学习任务加重,生活节奏加快,中学生读书比较浮躁,常易把读书用于调节情绪或休闲消遣的方式。研究中学生当前的读书方式、方法现状,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规范读书行为,从而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性课题旨在通过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或经验,不断丰富中学生的读书方法;通过与同龄人切磋读书经验,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和效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提升全民的读书素养。具体说来,研究本课题有以下目的和意义:
1、以史为鉴,了解传统常见读书方法的特点,便于中学生在具体阅读时,因“书”而读,因人(因时、因地)而读,提高认识,规范读书行为。
2、以人为鉴,讨论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切实提高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外读书的效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3、寓读于活动,寓读于乐,提高中学生的读书品位、读书情趣和读书素养。
4、多元读书,立体思维,让学生从读书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审美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通过读书活动与资料搜集方式,结合中学生当前读书实际,探讨出适合中学生的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研究难点:读书活动中学生自觉性的调控。讨论交流中有效性的把握。研究性报告或小论文的撰写。
四、研究方法与设想
1、问卷调查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读书情况,全面客观地掌握中学生读书方式方法的现状。
2、资料卡片整理法。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或经验或读书的掌故,以备研讨之需。
3、活动探究法。利用班团课或自习课以专题探讨(讲座)形式,对目前中学生的读书现状、读书方法进行纵深的探究,从而提高认识,找到解决途径。
4、个案分析法。就阅读课上某个学生的读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寻求最优化的读书方法。
5、开展读书月(节)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或年级组织的大型读书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博览群书,然后把学生读书的笔记、读书心得、研究小论文等成果以报告会、论文评比、板报展览等形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读书的情趣性、有效性、高品位和全民性的目的。 巴东一中 胡其林
一、研究背景
读书,作为学习的第一要义,对学生学习特别是文字科目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第15个世界读书日之际,在我校首届读书节活动开展之际,研究中学生当前读书的渠道、方式和方法,对提高学生读书效果、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全民读书素养意义重大。
1、随着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及各种媒体的普及,人们进入了一个读图的时代。读书方式已由纸质阅读转入了网络、MP4、手机等媒体阅读,阅读渠道多元化,读书方法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时尚化发展趋势。
2、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活。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等课程的设置,要求学生读书由内敛积淀型转向开放学习型,由被动转向自主、合作、探究式阅读,由一般性阅读转向研究性阅读。
3、高一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原来已有的读书方法(如预习法、圈点法、批注法、摘抄法、机械记忆法)已经不适应高中新课程的学习了;因此探究新的科学的读书方法,对高中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势在必行。同时,随着学习任务加重,生活节奏加快,中学生读书比较浮躁,常易把读书用于调节情绪或休闲消遣的方式。研究中学生当前的读书方式、方法现状,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规范读书行为,从而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本研究性课题旨在通过学习借鉴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或经验,不断丰富中学生的读书方法;通过与同龄人切磋读书经验,提高自己的阅读品位和效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提升全民的读书素养。具体说来,研究本课题有以下目的和意义:
1、以史为鉴,了解传统常见读书方法的特点,便于中学生在具体阅读时,因“书”而读,因人(因时、因地)而读,提高认识,规范读书行为。
2、以人为鉴,讨论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切实提高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外读书的效率,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
3、寓读于活动,寓读于乐,提高中学生的读书品位、读书情趣和读书素养。
4、多元读书,立体思维,让学生从读书中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审美感知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研究重点:通过读书活动与资料搜集方式,结合中学生当前读书实际,探讨出适合中学生的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研究难点:读书活动中学生自觉性的调控。讨论交流中有效性的把握。研究性报告或小论文的撰写。
四、研究方法与设想
1、问卷调查法。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读书情况,全面客观地掌握中学生读书方式方法的现状。
2、资料卡片整理法。利用网络媒体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名人的读书方法或经验或读书的掌故,以备研讨之需。
3、活动探究法。利用班团课或自习课以专题探讨(讲座)形式,对目前中学生的读书现状、读书方法进行纵深的探究,从而提高认识,找到解决途径。
4、个案分析法。就阅读课上某个学生的读书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寻求最优化的读书方法。
5、开展读书月(节)评比活动。充分利用学校或年级组织的大型读书活动,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博览群书,然后把学生读书的笔记、读书心得、研究小论文等成果以报告会、论文评比、板报展览等形式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读书的情趣性、有效性、高品位和全民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