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板块精练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高中试卷 / 高考专项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4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5 21:35:13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7030字。

  2011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自然科学类板块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在所有关于世博会的消息中,也许最令人震惊的是2000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这至少应该算是一个忠言,因为来源于汉诺威自己的惨痛经历是:预测参观人数从4 000万直落到2 500万,而最后的实际人数则只有1 800万。事实上,发达国家举办的世博会人数在1970年大阪的6 420万人的顶点之后确实在逐年下降。甚至那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也在哀悼它的衰落,《西雅图邮报》的专栏作家比尔•维真(Bill Virgin)认为:“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博览会,一部分是游乐园,一部分是旅游吸引点,一部分是形象改造和公关,一部分是工业成果展示,还有一部分是社会事件。可如今,它在所有这些方面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因为所有这些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比如主题公园和大型游乐场,互联网和电视,广告和直销。
  维真的解释有点简单。因为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一直建立在“时代的希望与欲望”之上,它的基本主题也一直落在通过技术进步展望人类未来上。对于一个时代的观众来说,新技术所代表的首先不是一个国家的工业能力,而是“人类”的新鲜未来。也许正是这一点,上海为国际展览局带来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上海在现时正在越来越构成一个全世界市场的中心,身在这个市场中的中国观众至少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热情,这种巨大的消费热情放大着关于市场的意义。上海也不是没有自己的问题。尽管经过“权威”部门的测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人数将达到创纪录的7 000万,直接收入将超过90亿人民币。但还有预测高达250亿人民币的直接投入。如果简单将90亿和250亿这两个数字类比,意味着上海世博会的亏损将超过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的整个投资(18亿美元),接近1998年里斯本世博会亏损数(5.5亿美元)的4倍。按这种算法:上海能从世博会上直接收回的钱将不会达到它所花去的4成,如果再把政府慷慨拿出的1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考虑在内,显然申办者对2010年世博会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
  1.为什么说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给上海的建议“算是一个忠言”,以下对其原因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诺威世博会的预测参观人数与实际人数相距悬殊,经历惨痛。
  B.举办过世博会的发达国家自日本大阪以后,其参观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更遑论经济薄弱的中国上海。
  C.一些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在哀悼它的衰落,已说明不是个别现象。
  D.世博会的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取代,优势已不够明显。
  解析:抓住“不要过高估计观众的热情”,针对的是“参观者”的态度,而B项比较的是经济实力,不合题意。再者文中没有论及中国上海的经济薄弱问题,属无中生有
  答案:B
  2.对第二段相关信息的表述或解说,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世博会的真正基础与基本主题在“对人类的展望”这一点上具有一致性。
  B.能够代表“人类”新鲜未来、其重要的地位及民众的热情,是上海将来能够成功举办世博会的三大要素。
  C.上海也有自己的问题,据“权威”部门测算,上海世博会亏损额将超过19亿美元。
  D.上海申博,看重的是社会效益,轻视了经济收益。
  解析:抓住对“经济收益的重视远逊于它可能的社会效益”,意即也重视经济收益。
  答案:D
  3.以下对本文写作的真实意图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意在强调世博会的衰落。
  B.意在强调举办世博会的失与得。
  C.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严峻的挑战。
  D.意在表明世博会将带给上海诱人的机会。
  解析:A、B项宽泛;C项强调的是困难、风险,不合上海申博的初衷;D项见文尾一段的表述及文尾一句的点拨。
  答案:D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当代社会,几乎世博会的所有功能都已经有了更专门更好的东西来替代,所以单纯地求取它所带给人们的经济效益,已不再是明智之举。
  B.从中国政府“慷慨拿出1亿旨在赞助贫困国家参展的美元基金”可以大胆预见: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会有更多的国家参展,真正体现世博会的精神。
  C.用社会效益来计算,上海从世博会获得的收入将远远超过1 000亿元人民币,所以我们可以预先回敬汉诺威博览会主办者:“不要过低估计中国的热情。”
  D.如果上海想借世博
  答案:C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利用核爆炸消除地震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提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
  5.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能消除地震。
  解析:A项地震专家并未参与“地震武器”的制造。B项当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有消除地震的作用。D项最初研究既然未发现地下核爆炸有消除地震的作用,当时制造的“地震武器”也就不可能用于消除地震。
  答案:C
  6.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应力可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来说是核爆炸冲击波的
  解析:A项地震应力是一种“积蓄着”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力,不向四处传播,故A项错。B项把核爆炸消除地震说成是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显然错误。C项“相遇时会增强应力”,那么就会加大地震的强度,而非“不起作用”。
  答案:D
  7.从全文看,利用核爆炸来消除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一些概括性语句,对答题显然有很大帮助。如本题就要重视第二段最后句“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该句起到总结作用。
  答案: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
  8.从全文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得弄清每段分别讲什么内容,其次确定答案的大致范围,最后筛选信息,概括答案。我们不难发现答案集中在第3段。
  答案:①操作方法: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
  莫斯科谢切诺夫医学研究院近日在研究二氧化碳如何参与人和动物生命活动方面取得突破。该医学院的专家在研究中发现,二氧化碳与动物生命密切相关,即它能抑制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细胞中活性氧的形成。这是迄今为止二氧化碳一个鲜为人知的作用。
  活性氧不同于普通氧,它一般以氧自由基形式存在,自身带有一个不成对电子,具有强氧化能力和极高的化学活性。通常,这种氧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量的5%。活性氧在机体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增强免疫,消灭细菌,杀死恶性细胞;另一方面,如在细胞中含量过多,反而会伤害正常细胞,加重病情发展。医学上早已发现,大剂量的活性氧能杀死细胞并导致人或动物死亡,二氧化碳的作用就是抑制人
  9.根据第2自然段段意,对“活性氧”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带有一个不成对的电子,常以氧自由基的形式存在。
  B.它能在所有细胞中形成,约占进入细胞氧气总量的5%。
  C.它既能杀死恶性细胞,又能伤害正常细胞,具有双重作用。
  D.动物体内进入大剂量的活性氧,会导致动物死亡
  解析:不是活性氧能伤害正常的细胞,而是过量的活性氧才能伤害细胞。
  答案:C
  10.第3自然段中说:二氧化碳功能的新发现可以对地球生命起源作出新的解释,对这一解释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二氧化碳的生成,抑制了生命体内的活性氧,才使地球产生了生命
  B.由于二氧化碳出现在氧气产生之前,这就可以避免过量的活性氧危害人与动物的生命。
  C.生命物质依赖厌氧呼吸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