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类板块精练
- 资源简介:
约12970字。
2011年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类板块精练
板块1 考点分类训练
考点1 分析句段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
自小生长在山村,日夕与山厮磨,山中四时景致看得都有些麻木了,山的千姿百态也再难引起新奇感。这些年随俗众走东岳西岳,黄山武夷,那些名山奇景在我眼中,也不过就是石奇一点,峰险一点,松怪一点。可再奇再险再怪,古人今人那些佳词丽句早就将其囊括无遗了,反倒是比喻和想象往往比山本身更让人着迷。
但到柴达木看山却是例外。
山终于屁颠屁颠地过来了,冷不丁瞧去,一墩一墩的,像是一群半大的孩子,是如今营养过剩胖得有些规模的独生子女,蹲着坐着,似乎再也挪不动步子,等着你去搀起来,拍拍屁股,拍拍尘土,再撒上一会娇。可仔细一瞧,不对了,胖则胖矣,却无肉,山的表皮不见草木,不见泥土,只突着嶙峋而敦实的骨骼,那是壮士耶!如果说泰山华山高挑秀气适宜跳高的话,那么这样的山更适宜举重。“力拔山兮气盖世”,不知道纵横秦末的西楚霸王项羽,是不是也是这副壮墩墩的模样?
(马卡丹《柴达木看山》)
1.文章开头交代黄山、武夷山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针对“好处”“作用”这样的提问,考生大致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来回答。形式上的作用主要有承上启下、过渡、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等;在内容上,无论文本的哪一部分,都应该是为文本的主题服务的,因此要抓住文本的主旨。本文的主旨是要表现柴达木的山给人的独特感受,因此写黄山、武夷山一定是为了衬托柴达木的山,形式上为下文作铺垫。
答案:通过黄山、武夷山的奇、险、怪衬托柴达木的山给人耳目一新的独特感受;同时为下文描写柴达木的山作铺垫。
二、中间段的作用
①原来以为,黄土是凝固不动的,是亘古不变的,突然有了一次俯瞰的机会,才发现黄土是流动的,像浩瀚的大海一样波涛荡漾。这是我乘坐在飞机上的发现,从西安国际机场起飞去北京的班机老飞不高,总是在一种低空状态下盘旋,这使我疑惑,又使我激动,觉得给我生命的黄土,在这个特殊的境遇里,是那么的风姿绰约,遍布着神奇的波影,透明、轻巧、恍惚。
②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爱黄土地。起小,我就与黄土地密不可分,溜着面面土(细如面粉的黄土),摔着泥炮长大成人,我发现着黄土地的秘密,寻找着黄土地的诗意。
③黄土地的生活,大同小异,但这并不影响诗人的吟唱。很早的时候,有一些无名诗人,用歌声吟唱着黄土地,他们的吟唱被专司采风的官吏收集起来,编入了不朽的《诗经》。后来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苏东坡、黄庭坚、李清照,也来赞颂黄土地了,他们都是唐宋两朝伟大的诗词家,他们笔下的黄土地,更加丰饶壮丽,更加风情万种。到了现在,柳青来吟唱黄土地了,陈忠实来吟唱黄土地了,贾平凹来吟唱黄土地了。这些沾染了黄土地气息的文字,波动着诗意的灵性,在我们的眼前闪耀着,波动着,醇厚而绵长。
④波动的黄土地啊,应该就是我们的母亲了!因为只有母亲才有这样的风姿。说是女孩儿还不行,尽管她们彩衣飘飘,很有黄土地的原始本性,但她们略嫌稚嫩,还需要岁月的磨砺。像我们的母亲一样,身穿的衣服不会特别平整,举止使她们的衣服更多了一些褶皱。但那是流动着的褶皱呢,像是海水一般。母亲是轻盈幸福的,那衣襟上的褶皱也就轻盈幸福地变化着,变化出无限的形态来。那样的变化,应该说,是人所乐意领受的。由于纺织物的自然垂感,或者由于一次次的浆洗,母亲的衣裳还会出现一些别的变化,譬如色彩,又譬如褶皱,就如那黄土地上种植的庄稼和陷落的沟壑……纺织物的美丽质感,有效地遮盖了肌肤的润泽,使其愈加透出难言的神秘。
(吴克敬《黄土流波》)
2.概括分析文章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要回答某一段落的作用,首先要看它在文中的位置,位于文章中间的一般都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分析其作用时还要联系文本内容,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①从内容上强调了“我”与黄土之间的深厚感情;②从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对黄土内涵的探讨,又引起下文人们对黄土精神的赞颂。
三、末段的作用
①才是初秋,明净的上午刚过,薄云轻掩过来,姚江上那些烁金喧嚣的浪花即刻柔和下来,轻起悄落,一平一仄都是讳莫如深的余姚口音。
②就在苇花萋萋的姚江古渡口。在绿荫匝地的老银杏树下,在泥土与蛐蛐、酢浆草的直接参与中,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为天然背景,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③孩子们坐在自带的小椅或短凳上,光亮的眼睛充满期待。他们中间陆续走出一个男生或女生,伸一下舌头耸了耸肩,跃上草坡,朗诵本土或外省诗人的作品,有几首诗就在语文课本里。目力所及之处,是著名的四明山风景区,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现在,祥和的斜阳正在那条古老的“唐诗之路”(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上描金绘红。李白、刘长卿、皮日休的浅吟曼哦,穿过千年岁月依然锋芒遒劲。只有孩子们最稚嫩最真实的声音能与之相对应,而我不能,也不敢。
④浙东腹地这个叫余姚的小城市,从前是,现在是,将来更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就像梁启超写的:余姚以区区一邑,而自明中叶迄清中叶二百年间,硕儒辈出……生斯邦者,闻其风,汲其流,得其一绪则足以卓然自树立。余姚的名贤举不胜举,有“余姚人物甲天下”一说。像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这批历史巨星我虽然无缘谋面,可是我毕竟因此结识了当地一群可携手可促膝可同舟可借钱的“生斯邦者”为温热朋友,这也是尘世中的福气啊。
⑤一位幼儿园老师正朗诵我的旧作《致橡树》。每逢这个时候,我总是很不自在,喝水、东张西望,频频挪动竹椅。忽然听见吱呀一声,我赶紧低头寻找,难道有什么古陶或骨器被我无意蹭了出来?可惜不是。
(舒婷《沉睡的谷粒醒来》)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分条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本题时,可结合文章结尾的一般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深化主题)作答,而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一定要明确,然后再结
考点2 分析作品的行文思路
中国人的山水观
罗 兰
①中国人对山水的看法和西方人有所不同。中国人游山玩水,是持着纯欣赏的态度,而西方人则是抱着征服的“壮志”。
②过去中国人谈游山,从未见有人说他“征服”了某个冰封雪冻的高山而引以为傲。中国人游山是欣赏它的深邃幽妙、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含蓄之美,所以说是“寻幽探胜”。“寻”与“探”,都意味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赞叹激赏之情。唐朝诗人常用山林来造境,以表达他们的禅思和对大自然的喜爱。因此,他们笔下的山是“石泉淙淙若风雨,桂花松子常满地”的生机,是“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幽谧,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隐逸,是在入世的生活中,奋斗浮沉之余,给自己的心灵寻访一个自由逍遥、无人干扰的空间,使人间桎梏得到解脱。所以,中国人游山是纯然精神上的快乐与解脱,绝无一丝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