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教案+课堂实录+反思
- 资源简介:
约11410字。
《月夜》
--教案--
(一)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月夜》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多而庞杂,有关于诗歌创作的背景的,关于诗歌的创作动机的,关于诗歌的主旨理解的,关于诗歌的艺术手法的,关于字词的梳理的等等。这些问题有一些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行解决的;而有一些也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理解难点。对中国中学高一(2)班的预习作业中“质疑问题”一项进行梳理,有以下一些问题是较多同学的疑惑:
1. 夜夜有月,夜夜可思人,为何独在今夜望月思人?
2. 杜甫在诗中只是抒发了夫妻离别之情吗?
3. 杜甫明明自己思人,为什么偏偏写妻子思念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杜甫在《月夜》中的妻子那么漂亮,是否是真实情况?
(二)教学设计(含设计说明)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 熟读《月夜》,查阅相关写作背景,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点鉴赏文字;
2. 阅读杜甫诗《遣闷奉呈严工二十韵》、《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找出诗中描写妻子的句子。
3. 对本诗提一个质疑问题。
【教学目标】
1. 比较《月夜》与同时期杜甫诗中“妻子”的形象,感受杜甫对妻子的深刻思念之情。
2. 通过虚写手法的学习,了解“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说明:《月夜》是杜甫诗中较为特殊的一首诗歌,这是唯一一首正面描绘妻子形象的诗;同时,杜甫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忧国忧民、“每饭必思君”的圣人形象,而这首诗更打动我们的不是基于儒家知识分子立场的那些“口号”,而是他对家人妻子那种普通人的无限的深情。因而,“妻子形象”的描绘和背后相关的作者的情感正是这首诗的特殊之处。教学目标一,正是基于这一点设计的。另外,诗歌中虚写的手法确是本诗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疑惑的集中点。而教学目标二是结合了本诗理解的重点与学生的疑问而设计的。)
【教学用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众所周知,杜甫是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奉为“诗圣”,而鲜为人知的是,他因与妻子伉俪情深被后世称为“情圣”。《月夜》一诗可以说将两个“圣”字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明:用“情圣”引入,一方面打破对杜甫的刻板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是关涉整堂课的走向。)
2. 预习作业检查:
(展示同学们提出的质疑问题,教师加以提炼。)
3. 提炼核心问题: 为什么《月夜》中的“妻子”形象与同时期诗中的“妻子”形象差异巨大?
(说明:这个核心问题的提出,是对几位同学课前提出的问题的提炼,是引起了同学探究与学习兴趣的一个问题,当然也是本堂课预设的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核心问题的解决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核心问题的分化,或者说核心问题的逐步解决才是本堂课的关键。以下4个问题正是教师依据学生思考的常态逻辑而设计的。这4个问题一环扣一环,逐步深入,最终解决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