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25
- 资源简介:
约1940个字,只有第一课时。
14.《故乡》
教学目标
1. 把握主要情节,初步感知小说的叙事手法。
2.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 结合讨论、抒情性文字,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1. 把握主要情节
2. 分析人物形象
3. 理解小说主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大家看下面的图片,这样的村庄,有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民风人情的淳朴,有鳞次栉比的建筑群,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我们一旦要与她分别该是一种怎样的留恋、不舍啊。
然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课文——《故乡》,鲁迅先生却在文章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新课准备
1. 听写
2.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坟》等。
3. 了解背景
三、教学新课
(一)整体感知,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1. 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 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交代回乡目的。
第二部分:写“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其中包括“见到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第三部分: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二)讲读结合,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
作者千里迢迢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体会到的不是激动、喜悦,而是悲哀。而悲哀之源就是因为故乡人的变化。
1.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哪两个是重点刻画的人物形象?
明确:闰土和杨二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