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约2730字。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代,美人迟暮,文士悲秋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诗人羁旅他乡,或怀才不遇,看到眼前让人感觉到悲凉的景色,总会和心中难言的愁绪融为一体,内心的悲怆成就一首诗词。而其中的佼佼者,在唐诗当中,非《枫桥夜泊》莫属;而在元曲当中,则是《天净沙•秋思》独步天下。
《枫桥夜泊》(唐|张绩)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马致远眼里的秋是怎样的,通过本文我们也一起探究探究古代文人悲秋的社会心理。
二、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2.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注意“藤”的写法)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