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教学设计26
- 资源简介:
约3970字。
新教材 统编版 语文必修上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 教学设计
第12课 《拿来主义》
目录
一、素养目标
二、教学素养
三、预习任务
四、作者背景常识
五、鉴赏活动
六、文本研读
七、文本联读
第12课 《拿来主义》
一、素养目标
1.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及蕴含的道理。
2.分析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学习比喻论证。
3.揣摩文中的重点词句,赏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二、教学素养
假想我们到山上看到一棵野生的杨梅树,树上结满了诱人的果实,这时我们就会本能地占有它,然后摘下鲜红肥润的杨梅,美美地吃起来。如果不慎摘到烂果子,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扔掉;如果看到青果,我们会把它留在树上。这也是一种“拿来主义”。在对待简单的生活问题时,我们都能本能正确地运用拿来主义;但如果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许多人就困惑、迷惘了。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就有许多知识青年乃至大学者困惑、迷惘过。
三、预习任务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自诩(xǔ) 脑髓(suǐ) 残羹冷炙(gēng)(zhì)
毛厕(cè) 吝啬(sè) 譬如(pì)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徘徊•徜徉
[辨词] “徘徊”多用于心里难以下决定,或者焦急;“徜徉”指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运用] 夜风掠过树荫送来阵阵凉意,淡雅的荷香不时引来鸣虫浅唱。徜徉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在苦闷中徘徊的身影,心中便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2.未免•不免
[辨词] “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能作谓语;“不免”指免不了,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可以作谓语。
[运用] 我国资源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不免让人捏一把汗;有关专家也认为,这种“蛇吞象”的收购即便成功了,此后的经营也将面临诸多困难,未免得不偿失。
3.勃然大怒•气急败坏
[辨词] 二者都指因一定原因而发怒。但前者指突然变脸发脾气,属中性词;后者侧重于形容因恼怒而呼吸急促的狼狈样子,含有贬义。
[运用] 在70岁生日前夕,当被问及成为国王后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插手政治”时,他勃然大怒并气急败坏地大声嚷嚷着:“我没有那么蠢!”
(三)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本课中的成语并解释。
1.对方既然让我们免签证入境,我们( ),当然也开放对方国民免签证入境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前只有乞丐和拾荒者才去捡拾垃圾,靠挑出的( )为食,贩卖回收瓶子谋生。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2.残羹冷炙 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的语病,并改正。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