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分子世界》教学设计1
- 资源简介:
约4780字。
第七章 从粒子到宇宙
一、走进分子世界
[设计说明]
通过对引言及图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索物质世界的愿望。通过对常见物质的介绍,使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有初步的了解,从而引入物质的结构,让学生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模型法,并通过活动亲身体会建立物质结构模型的过程,能自己从日常生活中收集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通过对课本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自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学习基本的探究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良好习惯和科学实践能力。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人类在认识物质结构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知道分子模型的主要内容,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元,对分子大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会用图形、文字、语言描述分子模型。
2、知道显微镜在拓展人们的视觉范围、探测微观粒子方面的重要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及生活中的现象,初步了解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运动,并能定性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4、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初步体会探究微观物质结构的模型方法。
5、了解纳米科学技术的初步内容,知道纳米材料的一些奇特性质及潜在的重要应用前景。
6、通过学习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探究物质微观结构的欲望,养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进一步体会生活、物理、社会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教具 学具]
粉笔、放大镜、水、高锰酸钾、酒精、玻璃管、铅块、钩码、烧杯、实物投影仪、各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图片、模拟分子间作用力的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猜想,收集证据证实提出的猜想。
2、难点:建立分子结构模型。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组织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分子运动的资料。
2、组织学生留心生活中常见的有关分子运动及能体现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现象。
3、用放大镜看电视机的屏幕,记下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分配 教 师 主 导 学 生 主 体
点评
一、导入
2分钟 师:请同学们将书翻到25页,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第七章的学习,首先看下导语,向物质世界的两极进军。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教室里的课桌、讲台、黑板、门窗,我们用的课本、文具等等无一不是这样,那么物质世界的两极是指什么呢?
师:大到什么程度?
师:小到什么程度呢?
师: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究微观的世界。
生:极大和极小
生:浩瀚的宇宙
生:微小的粒子
对语言不够准确的回答,请其他同学纠正,或教师引导。
二、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猜想、收集证据验证猜想的探究方法建立物质微观结构模型
15分钟
现象1: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用放大镜对笔迹仔细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
师:我手里有一杯纯净的水,用放大镜看水面。
师:根据这两个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物质可能是由什么构成的?
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
师:究竟哪种猜想正确,或者还有其他可能,那么为了验证猜想,我们应该怎样做?
现象2: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实验要求:烧杯就放在桌子上既不要拿起,也不要晃动。高锰酸钾颗粒倒入水中的瞬间,立即开始观察,请注意变化的过程。
师:我们来交流在这个实验中所看到的现象。
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
师:这个现象支持了上述哪个猜想?
师:结合现象解释一下
构成水的微粒之间是有间隙的,构成高锰酸钾的颗粒进入水的空隙,使水慢慢变成紫色。
师:有没有反对意见?
师:看来通过这个现象我们还无法弄清物质的微观结构,争论在于液体究竟是连成一片的,还是之间有空隙?
现象3 :下面我们继续看一个实验: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在液面最高处做一标记。然后封闭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观察液面的位置,混合后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师:该现象支持了哪个猜想?
师:具体解释一下(请学生回答)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