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鄂教版,用好新教材

作者:湖北黄冈武穴市大金中学 涂雪武  时间:2006/2/21 9:55:25  来源:湖北教育出版社  人气:3310
  教材对古诗词诵读这部分的内容,也作了精心的安排。在每个单元里,均以“诗配画”的形式来安排“诗词诵读”,每单元两首古代诗词。在七——九年级的六册书中共选编了72首古诗词,按照“送别怀远”“感物伤时”“理想追求”“故土之恋”“田园情趣”“边塞吟唱”等话题编排在各册教科书中。例如,七年级上册编选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渡荆门送别》《送友人》《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等,共二十首。
  对于“诗词诵读”这一部分,教材作了必要的少而精的注释,便于学生理解诗词大间。所选诗词多是千古流传的佳作,是名家的上乘之作,学生应反复诵读,熟读成诵,铭记于心。在诵读过程中,还可借助工具书,加深理解,含咀英华,体味其丰富的蕴涵。这样,有利于记忆和积累,有利于培养语感。
  5、由一篇较长的文章组成的单元。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以及现代人的阅读特点,引入新的阅读理念,在每册书中都安排了一个具有自主性、综合性和评价性功能的整体阅读单元。
  这样的编排设计,打破了较长文章不入教材的框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丰富的阅读文本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平台,让学生在综合运用前四个单元所学阅读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阅读、自我评价的检测,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沟通了课内外阅读,倡导了全新的阅读理念。
  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利于长文章短读。一般说来,学生阅读较长的文章,相对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编者在开发这类文章时,根据课文的内容与结构,对每篇文章的阅读划分成不同的几个阶段,每阅读阶段又设计一些精要的阅读题目,这些题目围绕阅读的内容及课标的要求,分层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有利于引导学生阅读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这样的编排设计,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在每一阅读版块的思考题中,最后基本上都设计了一道诸如“接下来文章会提到些什么”之类的猜想式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在对前面情节认同的基础上,对后面的情节进行猜想。这一题目的设计,不但能够启迪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治学生的思想情操,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并且对学生的写作也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七年级上册,选编了《猎狐》一文。文章写少年的生活与感受,虽然事件比较特殊,但反映了少年的心理变化过程,对正在成长的少年,其阅读价值是不言而喻的。编者希望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走进课文,与人物对话、沟通,形成评价。
  七年级下册,选编了《外星人》。这是希望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借助联想与想像的翅膀,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文章涉及的内容也许是学生现在或将来甚至一生都特别关注的话题。
  八年级上册,选入了《生命的救助》。这是一篇真实的、连续的报道。编者在这里主要是要倡导一种跟踪式的阅读,让阅读不仅停留在课本上,还要在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成长。强化阅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是一个完善人格、净化心灵的过程。(许多人当初通过阅读报道,而参与了救助的行动,阅读活动引起行动的现象在生活中也渐渐地多起来了)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超文本阅读(正文,以及相关资料的链接,有文字材料、音像作品等等)的样式。
  八年级下册,选入了《麦田怪圈》。旨在强化为搜集信息的阅读方式。对某种现象、某个事件的长期关注,往往因阅读而产生。此文文学价值不大,但这篇文章反映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以及普普通通的人,都很关注。编者选入这篇文章,是想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体会搜集资料,辨别真伪的重要价值。让阅读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现代社会,在学生今后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阅读形式,是会经常遇到的。因此,教材编著者倡导学生应该具备这种阅读能力。
  九年级上册,选入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节选)》。剧本独具匠心的构思,波澜起伏的剧情,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睿智的语言艺术,都会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学生可以充分体味到阅读文学作品的无穷乐趣。
  九年级下册,选入了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风波》。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刻画的人物形象,虽然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人和事,但却表明了中国改革的艰辛,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编者编选这篇小说,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人物、情节、环境三方面入手去理解作品的主题,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认识其艺术价值,从而获得对社会与人生的有益启示。
  这样的单元安排,从学生的阅读行为方式,考虑得比较多,希望藉此改革学生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对这种单元的教学处理,我们提倡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探究,个性化地解读课文,在合作讨论中增强阅读能力教师安排时间,点拨引导,提升探究的层次。
  6、形式多样的“理解·探究”。
  课文后的“理解·探究”,分两个层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解读与评价,也是尽可能地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对阅读提出的“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是对能力方面提出的要求;“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对情感和过程方法方面提出的要求。“理解·探究”按照这些要求进行设计,用新的理念帮助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建构意义。“理解·探究”的题目设计,在内容上讲究层次,在方法上讲究多样。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诗两首》的“理解·探究”,一共五道题(题见书)。
  这五道题,涉及了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又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增长提出了要求。应该说,学生是乐于完成这样的题目的。全套教科书的“理解·探究”,都十分重视语言的体验与品味,重视语言的运用价值,重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采用诸如比较阅读等多种形式向课文外延伸与拓展。这样使学生的新闻记者过程既体现工具性,又体现人文性;在重视过程的基础上,强调阅读的结果。“理解·探究”还重视引导学生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对话。把培养人文精神与培养语文能力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过程,把精神文明的培养寓于语文能力提高的过程之中。
  二、独具特色的口语交际
  鄂教版教材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目标要求,编写了独具特色的口语交际板块,并且,根据学生生活中交际的实际需要,以及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七~九年级)阶段目标中“口语交际”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系列,将口语交际有目的、有秩序地安排在七——九年级六册教材中。
  在这六册中,口语交际是分作两具系统编写的。一个系统与阅读结合在一起,形成日常训练,一个系统自成体系,形成专题训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