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鄂教版,用好新教材

作者:湖北黄冈武穴市大金中学 涂雪武  时间:2006/2/21 9:55:25  来源:湖北教育出版社  人气:3310
  总而言之,日常训练和专项训练的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并带动整体的语文学习。
  三、新颖独特的写作训练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的表达。“课程目标”中规定“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安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鄂教版语文教科书依据上述目标要求,针对学生写作实际,结合学生的需要,设计编写了一套完整的新颖独特的写作训练系列。“写作”以情境话题为依托,强调生活体验和写作的针对性,进行写作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在“写作”板块的内容上,先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再为学生展示写作过程,担供帮助和引导,让学生为不同目的、不同需要、不同的对象而写作,尝试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由地写作。全套教科书共编写了36次“写作”训练第册书六次。如七年级上册教科书设计了“过去的时光”“心事”“窗外的世界”“美丽的梦想”“书的故事”“雨”等六次“写作”。这些“写作”训练,在编写形式上新颖独特,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还十分注意突出书面表达的交际性特点,要求在写作时要考虑目的和对象,让写作成为学生心灵的表白。写作不仅可以抒发情意,叙述故事,说明事理,还可以是为一定目的的写作,即通过阅读材料、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确立观点后的专题写作;写作不单是课堂上的行为,还可延伸到课外。如七年级上册的《书的故事》,八年级下册的《语言趣谈》等。这样,可以打通写作与生活的隔离,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写作的快乐与艰辛,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写负责的品质。“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学生写作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遵循求真、求实的原则。
  鄂教版语文教材写作训练具有以下特点:
  1、遵循认知规律,激发写作兴趣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存在这么几个问题:一是害怕写作(心理上),二是不知道写什么(内容上),三是不知道怎么写(方法上)。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鄂教版教材采用话题呈现现方式,作文教学单元由“话题导入”“想一想”“试一度”“练一练”四个部分构成。话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例如七年级有“过去的时光”“心事”“窗外的世界”“美丽的梦想”“心中的那颗星”“动物朋友”“一个金点子”等,八年级有“花的话”“心灵的交流”“和外星人对话”“我说我家”等等,这些话题扣合了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每单元的阅读课文话题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读写结合。话题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会有写作的动力,才会触动积累,爆发灵感。“想一想”部分主要是针对写作的选材立意进行点拨指导,试图引导学生想了以后,产生试一试的欲望。“试一试”部分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将想好的内容形成或长或短的文字。既可写出精彩片段,也可形成全篇。读了“试一试”部分,学生会感觉到写作不是很难的事情。“练一练”部分为学生提供一些参考命题,学生可民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题写作。总的说来,写作教材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既考虑到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又适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想写,又知道怎么写,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较之传统教材,这是一个质的习跃。
  2、注意过程引导,侧重一种能力
  写作是一处复杂而艰苦的思维过程。传统教材往往简化对写作过程进行指导这一重要环节,忽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和情感特征,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简化写作过程,只求尽快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鄂教版语文教材高度重视对写作过程的指导,在“想一想”部分,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经验进行回顾分析与评价,使学生明确写什么和为什么写这两个重大问题。在“试一试”这个部分,则针对学生将思维外化为语言文字时所可能产生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处理意见,供学生参考。例如七年级上册的“心事”,编者有如下指导:(见教材76页“想一想”“试一试”部分)
  每一次写作训练,都有这样非常适用的指导意见,在这种细致周到的指导启发下,学生终究会自信地去解决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断地提高写作能力。
  教材采用话题呈现方式,打破了过去以知识系列建构单元的形式,同时注意到了写作能力的落实,七——九年级教科书根据课标要求,列举了36个能力点,每次作文在全面指导学生的同时,特别要求侧重落实某一能力点的训练。例如写“心事”,在导语中特别提示“在描述心事时,要清楚地交代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组织材料的线索”。这就是为了落实写作能力序列一览表中提出的的“掌握记叙文的要素和线索”。在指导中,渗透这一能力点,例如:“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心思的?是什么原因引发这个心思的?当时在哪里?不哪些人?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你准备用什么作线索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把心情变化的过程详细描写出来。用一种感情,或一句话,或时间变化,或一个物件……将心情变化的内容连起来。”训练有意,指导无痕。这是鄂教版教材的一个特色。毫无疑问,教师在评价某次作文时,能力训练点的落实,是一个重点。
  3、重视生活体验,张扬写作个性
  传统作文教材,以知识系统定位,不少教师指导写作把灌输写作知识作为主要手段,较少研究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中普遍的现象是忽视学生的个性,这就必然忽略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忽略学生的情感需要。教师指导写作居高临下,训练长期沿用的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的方法。教师布置作文不重视学生的认识水平,忽视学生的选择自由,按照个人主观意愿作指导,常常将内容和表达割裂开来,脱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以自我的经历和阅历代替学生的体验,最终教师的个性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学生作文成了条例预定条件框框的“公文”。所以我们要让学生懂得有思想的作文就要张扬个性,丢掉“我们”,强化自我,有“我”才有个性,一个有思想的“我”血肉丰满地站起来。作文训练要尊重学生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题目,选取什么样的主题,认可什么样的评价,让学生主宰自我。一旦有了思想,有了自我,有了个性,这就有了真正的作文。
  4、构建对话平台,倡导自主合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渴望了解世界的中学生,这种需要会更加强烈。作文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最好的作文教学方法就是对话。
  长期以来,教科书的叙述语言俨然法律条文,具有绝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面对教科书,学生总是诚惶诚恐。鄂教版作文教材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为学生构建对话平台,将学生作为平等交流对象,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心理需求。编者采用的叙述语言全部是第二人称“你”,在向学生提出某种学习要求时,用“请”“你可以”“还可以”“试一试”等语词,自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以亲切感。不仅如此,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时,很少出现抽象概念和专门术语,语言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样的语言形式不仅使学生获得人格的自尊,更使学生体验到民主的可亲可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民主化的语言必将有效地增强教材的教学功能。同时编者也试图为师生作文教学对话作为一个示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