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导学案8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810字。
《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资料能自行翻译第1、2小节。
掌握、积累“劝、中、疾、水、假、绝”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而”2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
2.背诵第一段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
⑴完成下列注音并在文中标出
輮( )以为轮 参省( ) 槁暴( ) 须臾( )
木直中( )绳 跂( )望 舟楫( ) 跬( )步
锲( )而不舍 驽( )马 蛇鳝( ) 骐骥( )
学生补充:
⑵写出文中的通假字并作解释
2.语篇初步感知: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预习反馈】
三、质疑探究:
(一)学生阅读1-2自然段。借助工具书能自行翻译。
要求:认真阅读课文,用红笔标出疑难点、重点字词。将疑难点(包括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用序号标清楚。
1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