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30字。
《怎样分解力》教学设计
渭南瑞泉中学 徐利平
【教材版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
【设计理念】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就定则而言,一个力的分解有无数个解,教材通过实例来说明力的分解的依据及如何根据力的实际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并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渗透了物理中的等效替代思想和研究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力的合成的学习,已基本明确了力的特征和力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等效与替代的思想。比较容易接受力的分解的含义和遵循的规律,但对力按效果分解的方法较难理解。这节课在设计中增加了多处学生参与的活动,通过亲身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增进学生对力按效果分解方法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通过展示、分析日常生活中应用力的分解的现象,由生活实例引出问题,再通过相应的实验,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质疑的机会,感受物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用物理语言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探究性实验,通过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其目的在于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达成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还要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是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种常见的力”及“力的合成”。力的分解是等效思想的具体应用,等效思想是物理学重要的思想方法之一,本节教学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等效思想。分解法是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怎样分解力》一节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乃至整个高中物理的学习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物理要求的五种基本思维能力之一,本节内容要求学生要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菱形等数学知识计算分力的大小,因此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对力的基本概念、力学中三种常见的力、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形成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力的合成方法学习初步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