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80字。
《第三节摩擦力》
渭南瑞泉中学朱秀丽
【教材版本】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三节.
【设计理念】
本节课注意结合实际,采用实验和实例分析交互的方式,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指导
下积极参加课堂活动,通过对各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事实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滑动摩擦力及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方向以及滑动摩擦力大小计算公式和静摩擦力大小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学情分析】
1.认识发展分析.
高一学生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在知识的运用方面还有所欠缺,要求教师在这方面适当做些练习。
2.知识结构分析.
通过初中物理知识,学生已经有了对摩擦力定性的认识,但更复杂的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大小的定量计算几乎没有涉及,故在这方面要适当加强。
3.非认知因素分析
摩擦力相当抽象,学生很难理解。通过实验和实例的方式﹑多媒体等手段来帮助学生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滑动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能与同学互相协作、友好相处。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f=μN。
2.教学难点:
设计探究方案,对实验数据的数据处理;静摩擦力的判定。
【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通过参与实验探究能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由于难度大,我们较以前的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加以巩固以及采用实验和实例分析交互的方式对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
演示实验1:用手捏紧一个玻璃瓶不让它掉下
演示实验2:让学生分开两本紧密交合在一起的书本
从实验1中,从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这是静摩擦力的作用,实验2学生有兴趣,大概可以分析出是由于摩擦力的作用。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