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10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必修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2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8/3/6 22:13:0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37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330字。

  《荷塘月色》导学案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结构,揣摩作者思想感情,分析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
  【知识补充】
  1、 关于朱自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为了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 背景简介。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呐喊和斗争,但是在“四一二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预习落实】
  一、落实字音、辨析字形。
  处(   )理    处(   )所    颤(   )抖    颤(   )栗  万乘(    )之国
  乘(   )凉    荷(   )花    负荷(    ) 脉(   )络    脉(   )脉流水   羞涩(   )        歌曲(    ) 曲(   )折    薄(   )荷   日薄(   )西山  安娜(    ) 袅娜(   )  踱(   )步 嬉(   )戏   参(  )差(   ) 船櫂(   )   敛裾(   ) 梵婀(   )玲        蓊(    )蓊郁郁      妖童媛(    )女       鹢(    )首徐回
  二、借助注解和词典读懂《采莲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二、范读文章,初步感知。
  三、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   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四、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谓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研讨交流)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