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一、教学目标:<br>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br>
2、流畅地朗读并能基本背诵课文。<br>
3、揣摩语言,领悟作者语言运用的精妙,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br>
4、拓展:多角度分析问题;关注社会,探究人与动物的关系。<br>
二、教学重点:<br>
把握古文朗读的方法,积累文言词语,体会语言的精妙。<br>
逐步培养学生对美好自然的关注。<br>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br>
四、课前准备:<br>
老师搜集有关狼的文章:如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了解文言词语的多义现象,反复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圈点勾画,有疑难之处画上“?”。搜集与狼有关、带狼字的成语,根据自己的了解画出狼的形象或与情节有关的画面。<br>
五、教学内容:<br>
《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之一,情节曲折紧张,语言描绘生动形象,既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狡诈的本性,也突出了屠户的勇敢机智。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如:狼真的该杀吗?<br>
六、教学步骤:<br>
(一)导入:可以由对动物的好恶谈起并引出狼的话题。<br>
同学们是否在自然的环境中见过狼?或许我们只是在公园里、电视、图画、文学作品中见过狼的形象。这时可展示同学画的“狼”,然后让学生说出与狼有关的、带狼字的成语(采用抢答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并得出结论:狼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总不够光彩——反面的形象。<br>
蒲松龄是清代小说家,他有一部著名的作品——《聊斋志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短篇小说《狼》,看看在文学作品中狼的形象(板书课题)。<br>
(二)整体感知<br>
1、朗读并熟悉课文<br>
这是一篇传统的篇目,可读性比较强,应培养学生诵读,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默读。<br>
(1)范读,创设情景:<br>
教师范读要声情并茂,如讲故事一般,有急有缓,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故事情节之中。听后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br>
(2)小组读,体会情节特点,读后从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作评价。如第二段“复投之”一句应读出屠户既恐惧又存侥幸的心理,末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要读出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