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学案11
- 资源简介:
约10760字。
第1课 荷塘月色
开卷有益
幽幽荷塘,无边月色
一位瑞士哲学家说过:“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此正是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通常文人都会用他们笔下的事物来寄托他们的心情。正如采菊的陶渊明采的是一份高标超逸;爱莲的周敦颐爱的是那不染不妖;画竹的郑板桥画的是一份亦刚亦柔;而葬花的黛玉葬的是一怀自怜自惜。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也很美,可是他的这片风景寄托的又是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进行一次美的历程吧……,
我的一生 本来可以有 不同的遭逢 如果 在新雨的荷前 你只是静静地走过 在那个七月的午后 如果 如果你没有 回头
——《一个画荷的下午》席慕蓉
基 础 导 学
1.文学常识
(1)朱自清(1899~1948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12日,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著作都收入《朱自清文集》中。
(2)“莲叶何田田”句出自《江南曲》,古乐府诗。
(3)“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自南朝乐府诗《西洲曲》。
(4)《采莲赋》出自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2.写作背景
“超然”之中的挣扎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你的散文感情真挚,有口皆碑。《背影》《悼亡妇》等,被称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