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40字。
《向心力》教学设计
通州西亭高级中学 季志峰
关键词:自主、研讨、合作、探究
核心理论:新课程教学理论,元认知理论
一、设计意图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向心力”规定的内容标准为“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通过对物体的受力分析找出合力建立牛顿第二定律的方程F=ma,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向心加速度,且对牛顿第二定律也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因此,以此为基础加以引导启发,学生即可应用已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本节课应突出“自主、研讨、合作、探究、元认知”的教学理念,通过“提出本课课题——明确研讨方向——成立研究小组——设计方案——合作探究——交流总结——提升元认知”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再认识新知识.
本节课在设计时力突出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的认知和元认知——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理论推导规律,再利用实验验证,重新认识,进而提升知识,体现元认知;
(2)重视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课从引入到结束力求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3)重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参与研讨——整节课让学生始终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思维状态中,而教师的参与,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
(4)重视科学实验探究——整节课由验证性实验、体验性实验和观察性实验组成,通过实验设疑解疑、探究规律,体现了科学实验是揭示自然奥秘的重要方法;
(5)重视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方法教育——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内容的安排,都围绕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圆周运动的物体存在向心力、何力提供向心力.
2、知道如何计算向心力的大小.
3、知道向心力不能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只能改变速度的方向.
4、知道变速圆周运动的速度大小变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参与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交流讨论等探究活动来探究向心力,对认识进行再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能力.
3、发挥数学工具的作用,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对向心力的实验验证和理论探究,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和处理,以及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协作意识.
4、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在教师适当地启发和指导下,学生自己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交流讨论,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创造能力.
5、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乐趣,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和失败的顽强意志.
三、教学重点:
1、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探究.
2、探究实验的设计,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引.
3、对向心力的元认知.
四、教学难点:
本课题的实验探究方法较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意识等方面有差异,学生的实验探究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对知识的元认知是否深刻,关键在于教师参与研讨的技巧.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是这次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