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力》教案4
- 资源简介:
约5370字。
《摩擦力》教案
从容说课
摩擦力是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之一,教学内容包括:
(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滑动摩擦定律).
(二)静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静摩擦力大小的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本节课的特点是:对摩擦力的认识,层层分解而避免一步到位,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以减轻学生负担、降低教学难度.
结合教材内容和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道滑动摩擦力及产生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会用公式F=μFN “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动摩擦因数跟什么有关.
3.知道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知道最大静摩擦的概念,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位如下:
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学会用公式F=μFN解决实际同题.
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位如下;
正压力的确定及静摩擦力的教学.
本节课注意结合实际,采用实验和实例分析交互的方式,启发学生动手动脑,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通过对各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观察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节课的教学程序如下:
实验演示,导入新课→控制变量.实验探究,得到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及其产生条件→实验分析,得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辨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和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的区别一设计实验,探究得到滑动摩擦定律.
实例分析→得到什么是静摩擦力及其方向→实验探讨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这两种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知道最大静摩擦力跟物体问的正压力成正比.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3.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
三、德育目标
向学生渗透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
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μFN解决实际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教学难点
1.正压力的确定.
2.静摩擦力方向的正确判定.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斜面、小车、毛巾、弹簧秤、长方体物块4个相同的重物、磨砂纸、投影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投影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F=μFN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4.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知道静摩擦力的方向.
5.知道什么是最大静摩擦力.
[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
1.手拉一木块在桌面上运动,停止用力后,小木块慢慢停下来.
2.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教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小木块和小车停下来.
[教师]它们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学生]由于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
[教师]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摩擦力的一些知识,本节课进一步学习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滑动摩擦力
[教师]在演示实验中,木块和小车都受到了摩擦力,这叫什么摩擦力?
[学生]滑动摩擦力.
[教师]滑动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能否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通过实验研究.
方案一: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滑到光滑的水平面上.
现象:小车一直运动下去.
方案二:在光滑水平面上铺放一条毛巾,再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现象:小车在水平铺放的毛巾上慢慢停下来.
方案三:将小车单独放在水平毛巾上,施加一水平力使小车开始运动后,立即撤去水平力.
现象:小车慢慢停下.
方案四:将小车单独放在水平毛巾上,不施加水平力.
现象:小车始终静止.
方案五:用一个大小等于小车的重力的向上的力,拉着小车,使小车在水平毛巾上以某一速度运动.
现象:小车会一直运动下去.
[师生共同活动]共同分析上述现象,总结归纳:
1.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另一物体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