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分解》教案5
- 资源简介:
约9040字。
第六节力的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是力的等效代替,满足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了解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3.掌握按力的效果进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在具体问题中如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和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分解
难点
1.如何确定分力的方向。
2.力的分解具有惟一性的条件。
教法建议
一、关于力的分解的教材分析和教法建议
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预算,是求一个已知力的两个分力。在对已知力进行分解时对两个分力的方向的确定,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的。在前一节力的合成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运算规律的掌握会比较迅速,而难在是对于如何根据力的效果去分解力,课本上列举两种情况进行分析,一个是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斜向拉力的分解,一个是斜面上物体所收到的重力的分解,具有典型范例作用,教师在讲解时注意从以下方面详细分析:
1.对合力特征的描述,如例题1中的几个关键性描述语句:水平面、斜向上方、拉力F,与水平方向成θ角,关于重力以及地面对物体的弹力、摩擦力可以暂时不必讨论,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合力产生的分力效果,可以让学生从日常现象入手(如下图所示)。由于物体的重力,产生了两个力的效果,一是橡皮筋被拉伸,一是木杆压靠在墙面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铅笔、橡皮筋,用手代替墙面体会一下铅笔重力的两个分效果。
3.分力大小计算书写规范。在计算时可以提前向学生讲述一些正弦和余弦的知识。
二、关于力的正交分解的教法建议:
力的正交分解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求解合力的方法,它实际上是利用了力的分解的原理把力都分解到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然后就变成了在同一直线上的力的合成的问题了。使计算变得简单。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未接触到有关映射的概念,所以教师在讲解该部分内容时,首先从直角分解入手,尤其在分析斜面上静止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时,粗略介绍正交分解的概念就可以了。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1)如图所示:用铅笔支起图中的绳子,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手指受的拉力,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师生分析:重物对绳子的拉力F产生了两个效果:对杆一个压的效果;对斜绳一个拉的效果。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的:一个水平向左的F2压缩杆;一个沿斜绳向下的力F1使绳伸长。
(2)如图所示:用力F斜向上拉放在软木条上的重物前进,可以观察到软木条弯曲程度变小,同时重物前进。
师生分析:斜向上的拉力F,产生两个效果:使重物克服软木条的摩擦阻力前进;同时把重物向上提。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产生的: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F1使重物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2把重物向上提。
实验演示引入:如右图,事先固定两橡皮绳,并在两绳结点处系两细线。用一竖直向下的一个力同时拉伸两根橡皮绳,能否改用两个力同时作用于结点上,从而产生同样的效果呢?例如,沿BO方向的拉力F1专门拉伸OB,沿AO方向拉力F2专门拉伸OA,若F1、F2同时作用于结点,效果可能和原来相同。
引导:F1、F2共同作用效果与F作用效果相同,F1、F2就叫拉力F的分力。己知合力求分力的问题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在已知分力求合力时,可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唯一地求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所对应的合力。而在已知某力,将它分解为两个分力时,按平行四边形法则却可以有无数组解。但具体到实际当中如何分解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分解。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分解
资源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我要评价此资源